文|Metaverse元宇宙 孫浩南
最近,日本除了匯率暴跌,北海道出現疑似變異的巨型章魚外,又發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日本東京大學發布了一項最新成果,用一個人形機器人,駕駛一臺帶手剎的老年代步車。
難道日本這是發現了自動駕駛的新賽道,準備換道超車,一舉超越特斯拉的自動駕駛技術?
用機器人開車,日本自動駕駛有點抽象
近日,東京大學研發了一款名叫“武藏”的人形機器人,它的設計靈感仿佛來源于科幻電影。該機器人身高為 160 公分,體重 50 公斤,全身擁有 74 個馬達。其運作機制與人類相同,靠著骨骼支撐身體,并透過模仿肌肉的線纜等構造使手腳移動。采電力驅動,由專用電池供給。擁有仿生的骨架和肌肉系統,以及一雙裝有攝像頭的眼睛,能夠像真人一樣觀察四周的車輛和行人,確保駕駛安全。
視頻中,它駕駛一人座電動車外型類似我國的老年代步車,以時速4公里緩慢地行駛了約 20 公尺。另外,該機器人具備安全檢測功能,當駕駛過程中旁邊突然出現行人時,他會呼喊“誰在那里?危險!”,同時右腳離開油門、左腳踩剎車,將車子停下來。
更有趣的是,它的四肢裝備了高靈敏度的傳感器,使得它能夠在某種意義上靈活地轉動方向盤,精確控制油門和剎車,甚至是熟練地操作手剎。
只不過,這轉彎時轉動方向盤的動作著實抽象,頗有一種初學者考科目二時手忙腳亂的感覺。雖說動作略顯奇葩,但車輛轉彎確實完成的很好,但好像有點不對勁兒,誰家自動駕駛是研究個機器人司機來開車啊?
何為自動駕駛?點歪科技樹的日本
自動駕駛這個詞語對很多人來說并不陌生,許多科幻電影中也經常有相關的設定,如變形金剛的汽車形態,抑或是蝙蝠俠的座駕,這種自動駕駛是大部分人熟知的汽車自己行駛,完全不需要外力干預。另一種則是平行駕駛,在漫威電影《黑豹》中,妹妹在全息模擬的駕駛倉里遠程操控汽車。
這兩種看上去科幻感十足的方式,目前都已經在現實世界中得到了發展。平行駕駛理念最早由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王飛躍教授提出,延續了其在上世紀90年代在NASA主持的相關工作,本意是希望通過人類在地球端的操作遠程控制在火星工作的無人車,這一“遠程控制技術”可以說是平行駕駛的初級形態。
早在2022年,針對平行駕駛場景超低延遲的需求,火山引擎RTC通過采集、編碼、傳輸全鏈路進行優化,使音視頻端到端延時縮短至百毫秒以內。或許再過幾年,遙控汽車將不再是玩具,而是真正能夠上路行駛,保障車輛安全的成熟技術。
另一個則是大家所熟知的特斯拉汽車,從2014年開始,特斯拉便率先將無人駕駛技術應用于電動車領域,并在2016年展現出了部分無人駕駛功能。目前,特斯拉提供包括Autopilot自動駕駛輔助系統和高級的“全自動駕駛(FSD)”選項在內的先進駕駛輔助系統,后者向訂閱用戶收費199美元/月,而在今年8月特斯拉計劃推出自動駕駛出租車(robotaxi),也就是說,特斯拉在無人駕駛領域已經走在了前列。
但如果馬斯克看到日本這款機器人司機可能會兩眼一黑,因為這腦洞實在是太大了,完全不走尋常路。馬斯克在去年的特斯拉股東大會上表示,特斯拉汽車就是放在輪子上的機器人。這句話其實就意味著汽車與機器人的界限正在模糊,因為兩者的核心在于智能算法和控制系統。但即便再模糊,自動駕駛也沒必要真的制造出一個機器人司機來開車。
這不禁讓我想到,創新工場董事長兼CEO、零一萬物CEO李開復博士在2024北京智源大會上曾對具身智能所表述的看法,他認為許多智能造物并不一定要是人形的,而是應當以最合適的形態來進行工作,就比如掃地機器人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式,沒必要造一個人形掃地管家出來。
由此可見,日本這個試圖讓機器人開車來拓展自動駕駛的想法明顯有一種科技樹點歪了的既視感。這個研究項目的團隊負責人是河原塚健人,今年2月,在ICRA 2024會議期間,他還參與組織了一場“烹飪機器人研討會”。
在河原塚健人論文《Toward Autonomous Driving by Musculoskeletal Humanoids》中,他和團隊提出,未來將擴展機器人的能力,不僅能夠駕駛車輛,還要能夠搬重物和做家務,打造一個通用人形機器人。當下的話,主要還是提高機器人的開車能力,比如改善手指結構的問題,可能會被方向盤卡住。
難道我們誤會河原塚健人的團隊了?他們的真實目的是研究通用人形機器人,而非自動駕駛。但這同樣有些奇怪,畢竟如果人形機器人中的頂級公司還在訓練其靈活性和四肢能力的時候,河原塚健人的團隊又怎么會跳過基礎直接開始功能性訓練了呢。
人形機器人也不能一口吃成胖子
2024年,人形機器人的熱度持續高漲,前有英偉達、OpenAI、微軟、英特爾、亞馬遜所支持的初創人形機器人公司因其會沖咖啡的機器人Figure01而爆火,后有特斯拉人形機器人Optimus自主疊衣服令人震驚。
眾所周知,目前人型機器人領域中,波士頓動力公司和特斯拉算是最知名的兩家了。今年四月,波士頓動力公司發布了最新的電動的Atlas機器人,新版機器人的關節經過了重新設計,可以靈活旋轉,據稱能夠“勝任乏味、臟污和危險的任務”。
同樣,特斯拉的擎天柱(Optimus)人形機器人,也正在通過外部遙控進行疊襯衫動作的訓練來獲得手部結構升級、觸覺感知能力增強以及整體運動靈活性的提升。
在這種知名公司還在進行人形機器人的初級訓練的時候,一個僅有十數人的團隊居然已經開始訓練機器人開車這種偏復雜的功能了,多少有些不真實。更何況從公布的視頻中能看到機器人四肢協調程度并不順暢,仿佛連走路都沒學好就開始跑步了一樣。
與之相比,同樣是日本東京大學的研究團隊,他們與河原塚健人的團隊疑似好高騖遠的行為不同,反而是專注于研究機器人臉。這個團隊稱他們成功培育出活體皮膚機器人臉,不僅能夠展示出類似人類的微笑表情,還具備自我愈合的能力。
據了解,這項技術是將人類皮膚細胞生長在膠原蛋白模型上,然后放置于3D打印的樹脂基座上制成。這種活體皮膚的外觀和功能都與人類皮膚相似,不僅能夠進行基本的面部表情,如微笑,還能夠在受損時進行自我修復。
似乎這項機器人臉的研究更加務實,也更令人期待,畢竟皮膚和表情是每一個人形機器人去掉恐怖谷效應的最重要的手段。
寫在最后
一個四肢不太協調的機器人當司機,不知道誰會放心坐上車。不過這種想法十分有趣,或許當機器人臉研究更加成熟后,人們很可能不知道周圍誰是真人,誰是機器人。
隨著消費者對智能科技產品需求不斷增長,人形機器人也將成為新的消費熱點。消費者可購買人形機器人作為家庭智能助手,享受更智能化的生活方式。但目前來看,距離這一設想仍有不遠的距離,并且這個距離沒有捷徑,只能一步一個腳印的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