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投資界PEdaily 楊文靜 劉博
投資界獲悉,北京銀河通用機器人有限公司(GalaxyBot,下稱“銀河通用”)最新宣布完成天使輪融資共計7億元人民幣——包括美團戰投、北汽產投、商湯國香基金、訊飛基金等戰略及產業投資方;啟明創投、藍馳創投、經緯創投、源碼資本、IDG資本等頭部財務機構,光源資本也參與了早期投資。
名不見經傳的銀河通用有何來頭?成立于2023年5月,身后掌舵者是一位學術大牛——王鶴,他本科畢業于清華大學電子系,還是斯坦福大學計算機博士,現擔任北京大學前沿計算研究中心助理教授、博士生導師。隨著銀河通用研發的第一代產品蓋博特(Galbot)亮相,具身機器人走進千家萬戶的夢想似乎不遠了。
放眼望去,智元機器人、宇樹科技、逐際動力……今年一筆筆具身智能融資正在涌現,這儼然是當下最激動人心的賽道之一。但爭議也隨之而來:這究竟是改變未來的偉大創新,還是又一場估值泡沫?有人向左,有人往右。
北大教授融資7億,締造今年最大一筆天使輪
不久前的論壇上,一款機器人出圈了。
它可以正常“彎腰”,提起倒地的水桶;也可以識別抓取礦泉水、雨傘、耳機、香煙、護照等一系列物體;在現場測試中,機器人還能夠憑聲音指令拿取物品,并進一步掌握了類似開柜子、開抽屜、掛衣服等操作技能。
機器人名叫蓋博特(Galbot),正是來自于銀河通用——一支脫胎于北大的研發團隊,成立僅一年,背后有著一位關鍵人物:王鶴博士。
2014年從清華大學獲得學士學位,2021年從斯坦福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師從美國三院院士 Leonidas. J Guibas 教授,王鶴的科研之旅一路高光。此后,王鶴赴北京大學任教,擔任學校前沿計算研究中心助理教授、博士生導師。
期間,創立并領導了北京大學具身感知與交互實驗室(EPIC Lab);在計算機視覺、機器人學和人工智能的頂級會議和期刊發表近40篇優秀論文;多次獲得計算機視覺和機器人自動化領域best paper、outstanding paper等國際獎項……
2023年5月,王鶴與曾經就職于ABB集團的姚騰洲聯手,銀河通用正式成立,專注于具身智能和人形機器人領域。
王鶴曾在一次采訪中提出:“具身機器人‘小腦’交互控制、靈巧操作等技能學習能力,與‘大腦’的認知、理解、規劃等能力結合在一起,這就是未來通用機器人的藍圖。”銀河通用也將這一理念沿用于具身機器人的研發之中。
為了應對海量的訓練數據,王鶴團隊另辟蹊徑,采用合成仿真數據來驅動具身智能,每個物體合成200條視頻,再從一個物體到一類物體,通過成規模注入數據來訓練機器人的抓取能力。
滿身光環的創始團隊很快吸引了一眾投資人。成立一個月,銀河通用就拿下一筆融資,藍馳創投和經緯創投出手。接下來的一年里,企融資步伐從未停歇,不斷有頭部機構進入。
直到6月21日,高達7億人民幣的天使輪融資最終官宣。細數投資方,不僅有著美團戰投、北汽產投、商湯國香基金、訊飛基金等產業投資方;還聚集了啟明創投、藍馳創投、經緯創投、源碼資本、IDG資本等頭部機構,陣容豪華。
同時,銀河通用研發的第一代產品——蓋博特(Galbot)問世。這是一款輪式雙臂通用具身機器人,誕生之初就引發一眾圍觀。
銀河通用介紹,蓋博特已經實現抓取隨機放置的透明、高光等物體,甚至已進一步掌握類似開柜子、開抽屜、晾衣服等靈巧手泛化操作技能,預計今年內就能看到其自研的通用具身智能機器人逐步進入真實商業場景。
王鶴曾在一次采訪中說:“除了服務千行百業外,我們的最終愿景是將人形機器人應用于家庭環境中,服務千家萬戶,包括為老年人提供康養服務、解放人們的家務勞動等。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這一天不會太遠。”
一條科幻賽道,具身智能融資大爆發
至此,我們看到了具身智能的火爆一幕。
這里不得不提90后前華為“天才少年”稚暉君的智元機器人。2023年2月,稚暉君搭檔上海交大教授閆維新,智元機器人正式在上海成立。這是一家AI+機器人為主的企業,至今已推出第一代機器人智元遠征A1。
期間,智元機器人馬不停蹄拿下數輪融資,不僅集齊了高瓴、經緯、鼎暉、高榕、藍馳、紅杉中國等一眾頭部機構,還有比亞迪、上汽創投、百度風投等產業資本,堪稱VC圈最火爆項目之一。其中,最后一輪融資就發生在今年3月份。
另一位90后的融資事件同樣轟動。今年2月,宇樹科技宣布完成B2輪融資,投資方包括美團、金石投資、源碼資本,老股東深創投、中網投、容億、敦鴻和米達鈞石跟投,融資近10億元人民幣。
宇樹科技的成立時間要早得多——2016年,90后王興興離開剛入職不久的大疆,創辦宇樹科技,幾年時間里,宇樹科技從3人小團隊一路發展,接連拿下紅杉中國種子基金、德迅投資、順為資本等一眾投資方的資金,逐漸被人熟知。
就在過去的一個多月里,具身智能融資事件不斷涌現。
一支由港中大(深圳)教授帶領的隊伍——跨維智能完成由聯想創投領投的戰略輪融資。成立于2021年6月,跨維智能是一家以Sim2Real為核心,研發高通用性具身智能技術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無獨有偶,通用足式機器人公司逐際動力也宣布完成新一輪戰略融資,杭州灝月企業管理有限公司參與本輪投資,后者正是阿里巴巴旗下的投資平臺。在此之前,逐際動力已經拿下綠洲資本、聯想創投、峰瑞資本、智數資本、明勢資本和昆仲資本的兩輪融資,總金額近2億元人民幣。
轉眼,AI柔性打磨機器人公司斯帝爾宣布獲得近億元A輪融資,由浙商創投和航天科工共同投資。
更早之前,帕西尼感知科技、星動紀元、達闥機器人、傅利葉智能、樂森機器人等,紛紛宣布了融資。這條賽道擠滿了一群VC/PE,越來越多企業正在打破大額融資記錄。
印象深刻的是,具身智能還跑出一個超級IPO。2023年12月,優必選正式登陸港股,成為“人形機器人第一股”。作為具身智能的終極形態,人形機器人火爆,如今優必選市值已660億港元,較IPO當日市值翻番。
得益于近兩年來AI的爆發,原本不溫不火的機器人有了“大腦”,具身智能市場充滿著想象空間。據Markets and Markets預測,2023年全球具身智能市場規模為18億美元,預計2028年將達到138億美元。
黃仁勛豪賭,李開復:一家也不投
冷靜下來,我們先搞懂一個概念:什么是具身智能?
顧名思義,具身智能是指一種智能系統或機器,能夠通過感知和交互與環境進行實時互動通常具備感知、認知、決策和行動的能力,被視為AI的終極形態。
毫無疑問,人形機器人是具身智能的最佳載體。相比于傳統的機械臂與機器狗,人形機器人不僅可移動,而且具有類人的體態,能做出更貼近人類的交互,因此具備更好的通用性。
為何具身智能會突然爆火?這一切都離不開AI大模型的橫空出世。具體而言,傳統機器人在執行指令時,必須要由人類工程師分解成一連串的簡短程式化程序,針對一個特定的場景,將一個完整任務進行一步步拆解。
而搭配了AI大模型的具身智能機器人,則猶如擁有了一個超強“大腦”,在理解力、連續決策力、人機交互能力等方面均有重大突破,即能夠理解外界的聲音、視頻、文本等多模態信息,進一步分析任務、進行決策、分解步驟執行,從而與人類及現實環境形成高效、自然的互動。
與此同時,人形機器人的高昂成本也開始下探。今年1月,高盛的一份報告指出,一臺人形機器人的制造成本從去年的約5萬美元到25萬美元,降至3萬美元到15萬美元,降幅達40%。
隨著近年來國內供應商涌現,更拉低了供應鏈價格,讓中國成為人形機器人崛起的沃土。例如宇樹科技便在今年5月打響“價格戰”,把新款人形機器人G1基礎版的售價砍到9.9萬元。據《人形機器人研究院》公眾號的價格拆解,G1硬件成本批量化生產不超過8萬元,即便算上研發、營銷和管理等費用,G1的定價仍有合理的利潤空間。
作為一個現象級的風口,具身智能更是贏得一眾大佬搖旗吶喊。
此前,英偉達黃仁勛在演講中預測:“人工智能的下一波浪潮是具身智能。”在今年3月的GTC大會上,他更是一口氣展示了9款人形機器人,表示機器人技術將在未來兩到三年內取得重大進展,未來人形機器人將像汽車般普及。
比黃仁勛更激進的是馬斯克,他聲稱人形機器人普及程度將是汽車的10倍。在6月的特斯拉年度股東大會上,馬斯克承諾特斯拉將于2025年限量生產旗下人形機器人“擎天柱”,預計生產超過1000臺或數千臺。他放話,“擎天柱”有朝一日會助推特斯拉市值抬升至25萬億美元。
賽道越是火熱,就越要冷靜下來。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讓具身智能系統能夠理解和互動于物理世界,需要大量的訓練數據和資源支持,因此如何獲取高質量且足夠便宜的訓練數據,仍是制約當下人形機器人發展的瓶頸。此外諸如商業化前景、安全與倫理挑戰等等,都是不容忽視的問題。
李開復最近為具身智能澆了一盆冷水。在他看來,具身智能是物理世界跟AI的結合,一旦大模型接入物理世界,就需要面臨包括安全問題、機器問題、機械問題、故障問題在內的各種問題,難度會大很多倍。
同時,他也質疑機器人做成“人形”的必要性。“絕大多數應用場景并不需要人形機器人,炒菜機器人應該長得像鍋,吸塵器也長得并不像人。像是波士頓動力那種很酷的、跳來跳去的機器人,真的會有很多應用場景嗎?”
末了,李開復直言不諱地表示,很多科學家和創業者都是從小熱愛科技,希望能復制一個人,這無可厚非。但如果問VC的想法,他表示創新工場投資了6家無人駕駛公司,而具身智能和人形機器人公司都是0家,“我相信機器人,只是對于具身智能,我們做投資的肯定不能現在去投資一個10年以后才能夠發生的事。”
毋庸置疑,任何一項跨時代技術的誕生,都會伴隨著無數的爭議與挑戰。具身智能或許正是如此,即使不知多久才能看到彼岸,但也要有人照常拉起船帆,這便是科技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