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劉婷
界面新聞編輯 | 劉海川
2024年6月15日至16日,首屆烏克蘭問題“和平峰會”在瑞士布爾根施托克舉行。烏克蘭和西方主要國家,以及部分發展中國家參會,中國決定不參加。俄羅斯未受邀。據主辦方瑞士政府的說法,此次峰會旨在啟動和平進程,以及確定實現這一進程的步驟。然而,兩天的峰會結束后,13個國家拒絕在聯合公報上簽字,其中包括參會的5個金磚國家,以及印尼、泰國、墨西哥等區域國家,下次峰會的具體時間也沒有著落。
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研究員張弘對界面新聞表示,此次峰會形式大于內容,沒有取得重大突破,也沒有解決核心問題,甚至下次峰會何時召開、俄羅斯是否參加、俄烏和談何時啟動都沒有明確時間表。他認為,迄今各方雖有談判意愿,但都沒有做好談判準備,短期內俄烏僵局仍難解。不過從中長期來看,出現一些積極趨勢,即越來越多國家正轉向實用主義的解決路線。
談判火候還沒到
在峰會召開的前一天,俄羅斯總統普京明確給出開啟和談的前提條件,即烏軍完全撤出頓涅茨克、盧甘斯克、赫爾松和扎波羅熱4個地區。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隔空拒絕,并給出己方和談的條件,即俄羅斯立即從上述4地撤軍。
對此,張弘認為雙方并沒有做好坐下來談判以及妥協的準備。而從理由來看,雙方也各有難以讓步的考量。
從前方戰場來看,俄羅斯目前占據優勢,更有底氣和耐心提高談判要價。稍早前,俄羅斯國防部長別洛烏索夫稱,今年前5個月,俄軍已奪占烏克蘭近880平方公里領土。
張弘表示,目前戰場的主動權和優勢在俄羅斯一側。另外,普京已將俄烏沖突上升到國家安全戰略和民族生存問題,這意味著他在政治上妥協的空間較小。而熬過了西方十幾輪制裁的俄羅斯,國內經濟以及軍工體系基本適應了目前形勢,已經做好了與西方打持久戰的準備。
而從烏克蘭方面來看,也難有妥協空間,主要原因在于烏國內民意基礎。
“接近80%的烏克蘭社會民眾反對割地求和。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也不愿意烏克蘭認輸。如果烏克蘭割地求和,則意味著西方割地求和,同時也意味著西方在歐洲乃至全球安全問題上可能都要接受俄羅斯的否決權。西方正試圖通過加大援助來幫助烏克蘭打破戰場上的被動局面。”張弘說。
實際上,在峰會召開前,西方接連出招。6月13日,七國集團領導人同意以凍結俄羅斯資產的利潤作為抵押,向烏克蘭提供500億美元貸款。同日,美國還與烏克蘭簽署了為期10年的安全協議,提供軍事援助和訓練。14日,歐盟又透露,27個成員國已經“原則上同意”與烏克蘭開始入盟談判。
美西方這一系列動作在張弘看來無益于和談,而是在澆油拱火的路上越走越遠,而此次峰會,則意在為新一輪援烏造勢。在這種情勢下,俄烏和談的火候還沒到。
只傾聽不背書
據瑞士方面消息,此次峰會有91個國家或組織的代表出席,其中包括50多個國家領導人。不過,作為沖突的另一當事方,俄羅斯并未受邀參加。中國也未參加。
西方媒體多有強調,此次峰會目的之一是西方希望拉攏更多南方國家支持烏克蘭。然而峰會結束后,主要南方國家并未如愿選邊站隊。幾個金磚國家均拒絕簽署公報。沙特外交大臣還強調,“任何可信的和平進程都需要俄羅斯的參與。”
彭博社認為,未能贏得主要南方國家的支持,烏克蘭在此次峰會上受挫。
張弘指出,主要原因在于公報的立場與金磚國家立場不一致。金磚國家尋求的是中立、平衡、全面地解決俄烏沖突,不是簡單的為西方和烏克蘭背書。而峰會公報的一些政策主張缺乏可操作性。比如主張將扎波羅熱核電站交給烏克蘭控制的要求,不符合金磚國家立場或者在目前的情況下難以實現,所以他們“只傾聽不背書”。此外,金磚國家都與俄羅斯保持著較好的經濟、安全和外交關系,不希望破壞合作。
對于中國缺席此次峰會,中國外交部已作出過回應稱,中國重視瑞士舉辦此次峰會,今年年初以來也一直同瑞方以及烏克蘭在內的有關各方保持密切溝通。但中方反復強調烏克蘭和平峰會應當具備“俄烏雙方認可、各方平等參與、對所有和平方案進行公平討論”這三個重要的要素。中方難以參會,正是因為本次會議無法實現這三點。
“中國衷心希望和會不要變成制造陣營對抗的平臺,不參會并不代表不支持和平,個別國家即使參會,也未必真心希望停火止戰,關鍵還是要看實際行動。”6月3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應詢回應稱,而中方對于和會的要求體現在近期同巴西共同發表的《關于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共識》中。
據中國外交部網站,中國和巴西的“六點共識”包括:呼吁各方遵守局勢降溫“三原則”,即戰場不外溢、戰事不升級、各方不拱火;對話談判是唯一可行出路;加大人道主義援助;反對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反對攻擊核電站等和平核設施;反對割裂世界,制造封閉的政治或經濟集團。
從理想主義到現實主義
對于俄烏沖突的走勢,張弘認為,短期內僵局難解,仍然將以戰為主,和談的整體局勢依然緊張。但從中長期看正出現積極趨勢,即越來越多的國家正認識到和談的重要性。除了不愿站隊的南方國家,西方國家內部也開始出現一些反思聲音,對于解決方案,部分國家已經從一開始的只堅定強調西方方案的理想主義,逐漸向尋求外交解決的現實主義轉變。
“過去西方完全無視俄羅斯以及南方國家的和談建議,一味地向烏克蘭提供軍援,要求烏克蘭打敗甚至肢解俄羅斯。”張弘說:“現在大家都頭腦冷靜下來了,開始意識到妥協的外交方式的重要性。這意味著既不能完全按照西方的理想模式,也不能完全按照俄羅斯的理想模式,而是要基于俄羅斯、烏克蘭、北約的力量對比現狀,以一種相對現實可行、理性的方式去解決。”
此次峰會的主辦方瑞士就是一個例子。瑞士是永久中立國,但在俄烏沖突爆發后的早期,瑞士加入了歐盟對俄羅斯的制裁行動。外界對此不乏批評聲,認為瑞士放棄了這一外交原則。
此次峰會也引發分裂反應。路透社稱,此次峰會是瑞士應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的請求而主辦的。但是批評者指出,俄羅斯并未受邀參加這一和平進程。瑞士下議院最大黨團“瑞士人民黨”(SVP)主席尼爾斯·菲希特 (Nils Fiechter) 更是直言此次峰會“令人尷尬”。他對俄羅斯媒體表示,主辦這次沒有俄羅斯參加的峰會,有損瑞士的傳統中立立場。
不過,張弘認為,瑞士同意主辦此次峰會的原因之一還在于想要打破外界此前的批評,彰顯“獨立中立國”的立場。而從此次會后公報的措辭來看,并不能得出瑞士完全支持烏克蘭的說法。他認為,作為主辦國的瑞士,也為烏克蘭施加了一些壓力,比如將“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說法改成了“俄羅斯在烏克蘭的戰爭”。
另外,瑞士總統維奧拉·阿姆赫德也在新聞發布會上強調,“持久的和平解決方案必須雙方共同參與。”
但張弘認為,瑞士的立場離真正的中立還有一點距離。但它的立場正在發生變化,已經從最初堅定制裁俄羅斯,到現在后退一步,推動烏克蘭和平峰會,這也代表了部分西方國家的一個微妙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