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唐俊
5月30日至31日,博鰲亞洲論壇全球城市綠色發展與鄉村振興論壇大會在成都舉辦,本次大會聚焦氣候變化、新能源發展、知識產權保護、城市綠色發展、鄉村振興等主題。
在新能源促進高質量發展分論壇上,能源結構和布局成為討論的焦點之一。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原主任杜祥琬提到,中國正處于能源轉型階段,未來能源結構將以非化石能源為主,能源來源將更多樣化,應首先利用身邊的能源,再將目光放到遠方。
杜祥琬所說的身邊和遠方,指的是西電東送工程。中國的能源結構以煤炭為主,煤炭主產地在西部和北方,東部地區對電力需求更大但煤炭并不豐富,由此從1990年代開始,西部的大量電力通過線網傳輸到東部。
從1993到2023年,僅南方電網就通過西電東送工程,輸送電力超過3萬億度。其中,廣東全社會每年用電量的1/4來自西部,2023年夏季高峰時占比達到30%。
杜祥琬認為,東部地區應該提高能源自給率,避免過度依賴長距離運輸能源。他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如果過度依賴長距離輸送,日后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造成能源供應中斷,突發公共事件也可能帶來能源安全問題。
天津大學、華北電力大學兩個專家組曾獨立計算,發現東部地區1千瓦時的自發電成本,低于特高壓西電東送1千瓦時的電力成本。“這個結論非常重要,東部提高能源自給率(在經濟方面)是可行的。”杜祥琬在會議上說。
他建議中東部地區將目光轉向可再生能源。我國中東部地區陸上和海上有大量風電可供開發,太陽能也有較大潛力,另外還有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等多種能源。他還提到,中國工業的余熱利用率很低,同樣具有較大開發潛力,同時還可節約能源。
明陽集團聯席董事長王海濤在會上表示,海上風力發電成本每度電已經不超過2毛,并且不存在長距離的傳輸費用,在實操層面具有可行性。
一些地方正在加快推進海上風電開發。2024年3月,上海發改委印發《上海市2024年度海上風電項目競爭配置工作方案》,競爭項目共6個標段,總裝機容量580萬千瓦。
實際上,由于氣候變化,西部地區可能也面臨能源短缺的問題。2022年夏天,水電大省四川出現高溫、干旱天氣,用電量激增之際,水力發電量大幅下降,與此同時還要承擔西電東送的任務,導致四川多地限電十余天,部分工業企業暫時停產。
“原來搞‘老能源’我們是東西調配,現在新能源可以回到分布式,這樣對自身的經濟安全也非常重要。” 杜祥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