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面對人生的艱難時刻?
我叫楊佳輝,一位崇明本地90后,4歲時遭遇車禍導致高位截癱,我童年的記憶就是不停地做手術,身體的疼痛還可以忍受,但精神的壓力卻是無形的。特別是到了上學的年紀,我開始意識到自己和別人的不一樣。
我爸媽就說,不管我怎么樣,他們都養我一輩子。他們說讓我上特殊學校,但我堅持要上普通學校,就算是爬,我也要爬著去。
后面在崇明區政府和區殘聯的幫助下,我進入了中興鎮中心小學。
讀書的時候,我一直是班上前幾名。后來我考上了上海政法學院,在校期間通過了司法考試。2016年,在大四的時候,學校推薦我到市區的一家律師事務所實習,每天堅持早出晚歸,錯峰上下班,早上為了趕第一班地鐵,我會比別人早出發幾個小時;下班后也會比別人再多呆兩個小時。就這樣堅持了一個多月,我病倒了。
意志上可以戰勝困難,但身體終究是吃不消。認清現實之后,我不得不放棄這個工作,跟我爸一起回到崇明。
當時感覺非常迷茫,因為在大都市生存,健全人都會覺得有壓力,更何況殘疾人呢?想換個行業也一直找不到合適自己的方向……
最無助的時候還是區殘聯找到我,說有個助殘農業培訓,問我有沒有興趣接觸一下。我一開始是有點抵觸的,畢竟法律和農業的跨度還是蠻大的。
但意想不到的是,這次農業培訓,徹底改變了我的命運,也讓我找到了至今為之奮斗的方向。
城市和鄉村如何選擇?
在合作社期間,我學到了很多現代農業知識和科學管理方式。當時就覺得我們崇明,作為上海的后花園,有這么大的天然優勢,應該把本土文化加入到農業中來提高附加價值,同時再發展生態旅游。
2018年,我學成歸來,在我們鎮承包了150畝地,采用“稻田+小龍蝦”的種養結合模式,形成優勢互補的生態鏈,第一年就在產量和品質上實現了雙豐收。
這幾年崇明的旅游行業發展得越來越好,我看到很多市區和外省的朋友都樂意到崇明走一走,未來也一定會有更多的游客來到崇明。
2019年,我的民宿正式營業,在親朋好友的共同努力下,經營逐漸走上正軌,民宿的回頭客也越來越多。
其實不論在城市還是在鄉村,最重要的是能找對方向,找到合適自己的道路。對我而言,既能陪在家人身邊,又能為建設家鄉盡點綿薄之力,目前的狀態就是最好的。
平凡的微光怎樣照亮他人?
一路走來,我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幫助和關心,所以,我也非常希望盡自己的一份力去回饋社會。
我現在有三四十個殘疾人幫工,在忙的時候會請他們來幫襯幫襯。全職的殘疾人員工有十幾個,八小時工作制,雙休、繳金。但其實也不會讓他們干那么久,畢竟身體上吃不消。
最近,我們和崇明區殘聯正著手策劃一個新項目,希望為殘疾人開設一個文化直播基地,展現殘疾人群體在藝術方面的天賦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讓他們能夠獲得一些工作之外的價值認同,改變大眾對我們殘疾人的固有印象。
青春寄語:一個人真正的強大,不是忍受痛苦,而是接納不幸。坦然接受命運的安排,努力活出最好的自己!
來源:上海學習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