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劉嘉欣
界面新聞編輯 | 陳小同
盡管歐洲和北美汽車行業電動化轉型速度放緩,作為德系品牌代表的梅賽德斯-奔馳表示依然堅持電動化轉型的目標和決心,尤其是投入更多研發精力在中國市場。
近日,奔馳正式啟用上海研發中心全新大樓,這座總面積達7400平方米的建筑可進行汽車軟硬件高效開發和全環境模擬,實現自動駕駛端到端、OTA升級以及V2X(車路協同)等多種功能的測試。
奔馳從2005年開始就在中國進行本土化生產,過去五年時間里,在中國研發投入總計達105億元,主要聚焦在電動化和智能化等研發領域。近兩年先后在北京和上海成立的奔馳研發中心,已成為除德國以外覆蓋領域最全面的研發網絡。
梅賽德斯-奔馳集團股份公司董事會成員唐仕凱(Hubertus Troska)在接受界面新聞等媒體采訪時表示,上海研發中心角色獨特,主要聚焦數字化創新,包括自動駕駛、智能互聯、用戶交互設計及軟件開發等領域。
在全球汽車產業電動化轉型的趨勢下,中國在電動化和智能化發展方面已經取得快人一步的優勢。作為奔馳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中國市場的發展對其至關重要。目前,奔馳已經在中國市場推出9款純電動車型,基于MMA平臺打造的全新車型也將于2025年正式投入國產。
談到為何選擇在上海建立研發中心,唐仕凱表示,上海作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汽車產業中心,擁有大量優秀人才、頂尖高校和業內領先企業,選擇在上海擴大研發再合適不過。
去年上海新能源汽車產量達到128.68萬輛,約占全國產量的七分之一,其優勢在于汽車工業基礎實力雄厚、本地及周邊新能源產業生態鏈完備。
目前上海擁有8家汽車制造商,上海及長三角地區聚集了1.3萬家新能源汽車相關企業,高密度的產業聚集帶來獨特的研發優勢。以上海浦東的張江地區為例,這里聚集了數百家芯片企業,也是上海科研機構、大科學設施最為集中的地區。
過去幾年,已有特斯拉、通用、沃爾沃、寶馬、奔馳,以及博世和舍弗勒等多家跨國汽車制造商和零部件供應商在上海建立了中國本土研發中心。
跨國公司在中國市場的戰略從本土化生產到本土研發,這意味著中國汽車產業已經進入到“技術換市場”的階段,中國市場的需求變化和技術創新開始影響全球其他地區。
唐仕凱認為,奔馳在華發展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國外研發、本土化生產,第二階段是針對中國市場定制化產品。目前,中國研發正式進入第三階段,中國本土研發團隊將會主導越來越多的全球研發項目,以中國本土研發創新反哺全球市場。
“在軟件和信息娛樂系統方面,中國研發團隊面對的是奔馳最年輕的客戶群,他們的創新往往領先于世界其他地區,如果某項創新在中國市場適用,那么在其他市場也一定適用。”
為了確保中國研發團隊了解全球其他地區的需求,奔馳也有一個專門的團隊負責收集來自全球的需求同步給研發團隊。
此外,唐仕凱還表示,電動化轉型也改變了奔馳的研發節奏,“過去我們可能每七年更新一款車型,變化不會太大,但在數字化的新時代,我們需要非常迅速地應對需求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