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高菁
“未來全球人形機器人的大規模發展中,大部分的供應將來自中國廠商。”
4月18日,浙商證券研究所聯席所長邱世梁在中國人形機器人技術應用峰會上提出上述觀點。
邱世梁指出,人形機器人的供應鏈跟新能源車、工業機器人等產品存在較多重疊的部分,使得中國人形機器人在供應鏈上具備先天性優勢。
此外,在應用場景方面,中國制造業占據了全球近三成市場,人形機器人在工業場景領域具有較大的應用潛力。同時,在陪護、醫療、護理、消防、軍事等方面也擁有大量的場景需求。
邱世梁由此判斷,“在人形機器人前期技術解決階段,以特斯拉為首的歐美廠商可能會保持領先,但一旦開始大規模商業化,中國廠商將有望實現后來者居上。”
去年,工信部發布的《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將人形機器人定義為有望成為繼計算機、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后的顛覆性產品。
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GGII)在峰會期間發布的《2024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藍皮書》指出,現階段,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將依托于政府的戰略引導和制度保障以及堅實的產業鏈基礎、巨大的內需市場和強大的技術研發實力,這都為人形機器人在中國的大規模應用創造了有利條件。
據GGII預測,中國在人形機器人賽道的年均增速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024年中國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為21.58億元,到2030年達到近380億元,2024-2030年復合增長率將超過61%,中國人形機器人銷量將從0.4萬臺左右增長至27.12萬臺。
邱世梁表示,人形機器人落地還需要解決技術、應用場景、經濟性三方面的問題。即不計成本的情況下,技術是否可行;在這種技術背景下是否有應用場景;在應用場景下是否具有經濟性。
他指出,近兩年爆火的新能源汽車、光伏等產業,在初期均依靠政府補貼推動發展,當補貼達到某個臨界點后,產業發展突然加速,相應的產品價格跌至平價。
在邱世梁看來,人形機器人產業也將經歷相似的發展路徑:“我們判斷,在人形機器人發展早期5年左右的時間里,需要依靠大量補貼以達到產業的爆發,隨后進入經濟性的應用。”
目前,已有地方率先推出了人形機器人補助政策,各地方利好政策層出不窮。
4月16日,杭州市政府官網發布《杭州市促進智能機器人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征求意見稿)》提出,人形機器人“首臺套”產品根據非關聯方銷售額的不同檔次,將給予不同比例的補助,最高可達1000萬元。
上月舉辦的2024上海全球投促大會發布了包含人形機器人在內的10個重點產業鏈細分賽道投資機遇。上海市副市長陳杰說,上海以“應用牽引、場景驅動”為導向,深化本體、具身智能大模型技術攻關,加快突破電驅動關節、靈巧手等關鍵零部件,3年內實現1000臺的規模化應用示范。
去年發布的《北京市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行動方案(2023—2025年)》提出,要對標國際領先人形機器人產品,支持企業和高校院所開展人形機器人整機產品、關鍵零部件攻關和工程化,加快建設北京市人形機器人產業創新中心,爭創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
“在人工智能、新能源車、工業機器人等領域龍頭廠商的加持下,預計2024年人形機器人行業或進入小批量量產元年。”邱世梁如此預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