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鋅財經 路世明
編輯|大風
近日,有媒體報道豐田汽車或與華為達成合作,共同打造智能車的解決方案。
盡管這一消息還未獲得豐田或華為的官方認可,不過有消息表明,豐田或將在北京車展期間宣布與國內大廠的重要合作。
從大眾投資小鵬、地平線開始,近一年來,在銷量和技術的雙重壓力下,不少合資車企開始選擇與中國車企或相關技術提供方合作。
但作為全球第一大車企,豐田與華為的合作,無疑有著重大意義。
站在商業角度,豐田與華為的合作對于雙方都有很大利好,豐田可以借助華為技術保持國內銷量的穩定,華為也可借助豐田的渠道,讓智能化技術走出國門,開拓更大的市場。
大眾“低頭”,豐田“彎腰”
合資車企放下姿態與國內廠商合作,從而加速新能源轉型,這已經不是新鮮事了,其中大眾投資小鵬汽車以及地平線是個代表性事件。
2022年10月,大眾集團與地平線簽署全面協議,正式確立雙方的合作關系。按照協議約定,大眾集團將為此次合作投資約24億歐元,是大眾入華近40年以來的最大一筆單項投資。
這一標志性合作被業內認定為里程碑事件,它意味著軟件定義汽車時代新的零整關系正在悄然重塑。
到去年7月,大眾宣布向小鵬汽車投資7億美元,持有小鵬約4.99%的股權。這筆交易在去年12月6日完成交割,大眾汽車集團也獲得了一個小鵬汽車董事會觀察員席位。雙方共同開發兩款B級純電動汽車,雖然會采用大眾的標識,但將搭載小鵬汽車的軟件和自動駕駛技術。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20年5月,大眾中國還通過認購股份,成為了動力電池頭部企業國軒高科的第一大股東。
德系車企的“低頭”只是一個開始,隨著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優勢愈加凸顯,強大的競爭力下,讓以往更加高傲的日系車企也懂得了“彎腰”,這次豐田與華為或將敲定的合作,也許就是最佳證明。
當然,從合作模式來看,豐田似乎選擇了華為,但又沒完全選擇華為。原因在于,合作模式中還有一個Momenta。
早在2020年3月,Momenta就曾宣布與豐田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將為豐田提供基于攝像頭視覺技術的高精度地圖及實時更新服務,共同在中國推廣和實現豐田的自動化地圖平臺商業應用。到2021年3月,豐田作為戰略投資方之一參與領投Momenta的C輪融資,加深了雙方的合作關系。
目前,華為與車企的合作模式有三種,分別為零部件供應模式、HI模式(Huawei Inside)和智選車模式。若合作屬實,二者的合作更偏重于供應商模式。其中華為提供硬件,合作基于MDC智能駕駛計算平臺。
也就是說,華為或許在這次合作中只充當硬件供應商。
但汽車行業分析師孫少軍則表示,合作模式大概率會為HI模式,即華為為廠商提供完整的自動駕駛和智能座艙全棧解決方案,將搭載華為鴻蒙OS智能車機系統和ADS 2.0高階智能輔助駕駛系統。
雖然合作關系、合作模式均未確定,但這則消息本身已經意味深長了。
日系跌落神壇,智駕水平難言
作為全球第一大車企,甚至一度唱衰新能源汽車的豐田,為何會選擇與華為合作?答案只有兩個字:利益。
汽車市場,銷量永遠是實力最佳的證明。在中國暢銷二十多年,屬于日系車的“黃金時代”早已成為過往,日系車在華式微,成為不爭的事實。
先整體來看,據乘聯會數據顯示,2023年全年日系車市場累計零售銷量369.4萬輛,同比下跌9.9%。到今年2月,日系車銷量約為15.9萬輛,同比下滑35.7%,日系車的市場份額為14.4%。而僅僅3年前,日系車企的市場份額還高達24.1%。
再具體到車企來看,豐田作為“日系一哥”,去年豐田的全球銷量1123.3萬輛,同比增長7.2%,可惜在中國市場已經是連續兩年下滑。
其中2023年在中國市場銷量190.8萬,同比下滑1.7%,2022年下滑0.2%。今年2月份在中國市場銷量為83332輛,同比下降了35.7%。這一定程度上表明豐田在國內已經進入了一個增長相對疲軟的階段。
此外,2023年豐田在華銷量占據了亞洲市場總銷量的57.5%,占豐田全球銷量的17.0%,這說明中國市場是豐田不能放棄且必須爭取的市場。
本質上,包括豐田在內的日系車企,在華銷量之所以不斷下滑,原因在于其過于保守的決策機制和固化的思維模式,使得他們在面對智能化這一新事物時顯得猶豫不決,從而錯過了電氣化、智能化的最佳時期,導致產品的競爭力越來越低。
亡羊補牢,為時不晚,眼下日系車企也在做“補救”措施,開始真正去深入了解中國市場,推進電氣化、智能化進程。
今年初,豐田宣布在全球投入35億美元用于電動車研發,力爭2025年實現電動車銷量突破100萬輛的目標。
可錯過了就是錯過了,臨時磨刀遠遠不能抹平其中的差距,選擇與中國廠商合作,來維護自己在中國的“利益”,無疑是最優解法。
華為作為國內自動駕駛絕對的頭部廠商,自然成為了豐田“補短”的最佳合作對象。一旦達成合作,豐田就能以最低成本,迅速搭上華為智駕技術的快車,從而快速提升產品的智能化水平。
這也意味著,豐田已經放棄在電動汽車領域反超中國車企了,而是要借助華為的智駕技術,在中國市場上保持一定競爭力,保證市場份額不再繼續坍塌。
搭載全球車型,華為智駕出海
為大眾所不知的是,這不是豐田第一次和中國智能駕駛企業合作。
在去年8月,豐田中國、廣汽豐田還與小馬智行深化了合作,計劃成立自動駕駛出租車相關事業合資公司,推進L4級自動駕駛的無人化、規模化、商業化應用,項目總投資將超過10億元。
同時,這也不是豐田第一次和華為合作。
早在2020年,豐田就開始使用華為的4G和5G通訊模塊,為旗下車型提供車聯網服務。到今年4月剛剛發布的第九代凱美瑞,其車機系統也是由豐田與華為共同打造,搭載高通驍龍8155芯片,操作流暢性提升較為明顯。
與小馬智行的合作沒有“出圈”,與華為在車機層面的合作也沒有“出圈”,為什么這次合作會掀起這么大的波瀾?原因在于華為的影響力疊加智能駕駛的重要性,賺足了眼球。
華為在國內的品牌影響力,以及在智能駕駛技術層面的能力,均不言而喻。
當然,豐田等日系車企與上汽,乃至中國大多數新能源車企不同,后者已經擁有強勁的技術能力,或擁有快速追趕上的技術水平,而前者已經可以用“落后”來形容。
除了車企,智能駕駛功能也逐漸成為了消費者選車的一大重要參考。
億歐智庫去年8月發布的中國智能汽車車載芯片發展研究報告顯示,消費者需求偏好排名第一的正是這項功能,接近六成用戶表現出濃厚興趣。
自身能力不足,又是消費者風向及未來趨勢,這樣的大背景,將決定豐田與華為的合作,也預示了會有越來越多的外資車企,選擇與中國廠商進行硬件層面、技術層面的合作。
有意思的事,在媒體爆料中,豐田與華為及Momenta聯合方案上車的將會是豐田全球車型,即該方案并非只針對中國本土。換句話說,華為智駕方案有可能隨著豐田一同出海,走出國門。
雖然華為一直是全球科技公司,但智能車業務還未曾出海。如果此次合作確定,將會更加證明華為智能車業務的能力、實力和影響力,讓華為在零部件供應領域成為“博世汽車“的步伐向前邁上一步。
這一步,是華為的一小步,但將會是中國汽車的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