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趙曉娟
界面新聞編輯 | 許悅
4月9日,伊利冷飲在2024鍋圈夏季新品發布會上,宣布與鍋圈食匯(HK:02517)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宣布展開深度合作,通過鍋圈食匯規模化的渠道網絡進一步提升產品銷量。
根據伊利冷飲披露,其此前已經與鍋圈食匯其中5000家門店合作,2024年,鍋圈食匯將調整冰淇淋業務模式,計劃將鍋圈食匯10000余家門店全部開放權限銷售冰淇淋產品。
界面新聞自伊利方面了解到,雙方全面合作后,消費者將來不僅能在鍋圈食匯凍品冰柜中看到巧樂茲、甄稀、綺炫、須盡歡、冰工廠、伊利牧場等一系列經典產品,還能買到巧樂茲6重巧巧、綺炫松露支棒等最新上線的產品。至于伊利是否將為后者生產定制產品、是否與零食店等渠道合作等問題,伊利冷飲表示不便回答。
實際上,基于冷飲產品具有線下強場景的特點,鍋圈在全國范圍的上萬家門店成為伊利線下拓展場景消費的重要渠道。
鍋圈食匯于2015年在鄭州成立,定位為一站式“火鍋燒烤食材新零售連鎖超市”,售賣火鍋燒烤食材為主,涵蓋凍品、生鮮、小吃、底料蘸醬、四季飲品等。2023年11月,鍋圈于港交所上市。
加盟是鍋圈食匯的擴張模式,截至2023年12月31日,鍋圈食匯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及直轄市共有10307家零售門店,營收為59.41億元。
這些緊貼社區周圍、具有強線下購買屬性的門店與超市、便利店、夫妻店渠道一樣,開始不斷進入食品品牌的視野,此前,另一個線下新渠道代表是,以零食很忙、好想來為代表的零食量販店和以好特賣為代表的折扣超市渠道也在被食品品牌重新審視,界面新聞在好特賣門店看到,伊利、蒙牛等冷飲產品已經進入這一渠道,不過產品覆蓋得并不全面,更多產品出于促銷、清貨的需求而售。
回到伊利冷飲自身,在鐘薛高這樣定位高端冷飲的品牌逐步消失后,擁有強大渠道能力的伊利,其冷飲板塊近幾年增速兇猛。
2022年伊利財報顯示,伊利冷飲營收為95.6億元,同比增長33%,增長速度超過液體乳,毛利率為38%,雖然低于奶粉品類,但與奶粉相比,距離市場增長天花板仍有可觀空間。
而其競爭對手蒙牛有著同樣的表現,在蒙牛與茅臺聯手之后,2022年冰淇淋業務收入為56.5億元,同比增長33.3%,2023年收入增速放緩,但也保持7%的增長至60.3億元。
而伊利冷飲業務在去年前三季度收入達到103.8億元,同比增長12.9%,這一規模也已經超越伊利2022年一整年的水平。
交銀國際研究指出,管理層預計2023年全年冷飲銷售額仍然會有兩位數增長,并超過行業銷售額,而且高端化和渠道滲透將成為未來的增長動力。
渠道滲透的影響已經顯現。其中一個客觀因素是,隨著經濟周期變化,居民消費意愿在逐漸降低,以鐘薛高為代表的高價雪糕已經被驗證為需求縮水。
艾媒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消費者對冰淇淋單價的接受度普遍在3-10元(不含10元)之間,占比為70.9%。同時,“雪糕刺客”事件過后直接影響了包裝冰淇淋的定價。據CBNData不完全統計,2023年各品牌共發布70余款新品,46%的單支價格區間集中在3-10元。而Innova新品數據庫計算,包裝冰淇淋單價下跌43%。
與此同時,外資食品“大廠”也始終保持對中國的冰淇淋市場的投資熱度,并在過去兩三年擴充產能。
例如4月7日,明治宣布在中國明治糖果食品工業(上海)有限公司內的新冰淇淋生產基地開始運營,國內冰淇淋業務的產能增加了約一倍。而聯合利華江蘇太倉的聯合利華和路雪生產基地在今年已經投產,而且2022年聯合利華在廣州從化的全品類生產基地開始動工,預計冰淇淋工廠將在2025年建成。
盡管如此,鍋圈這樣的渠道能為伊利冷飲在渠道組合上發揮多大作用并不明晰,這與鍋圈門店自身的淡旺季特征相關。
根據鍋圈食匯最近發布的2023年財報,鍋圈產品組合主要分為八大品類,包括火鍋產品、燒烤產品、飲品、一人食、即烹餐包、生鮮、西餐及零食。據招股書披露,火鍋產品占比逾七成,這就令鍋圈食匯在冬季會擁有更多的消費者訂單,在夏季會出現銷量不佳的情況。因此,促使更多產品在不同季節熱賣成為公司亟需解決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