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動態】推動碳排放雙控每年需新增投資2萬億以上;趙英民談綠色低碳轉型;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提及開展ESG標準化研究;上海市加快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江蘇、安徽等地鼓勵儲能技術發展;山東正建設虛擬電廠
3月24日到25日,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4年年會舉辦期間,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鄭柵潔表示,今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將主要從三個方面采取政策措施:一是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二是推進體制機制創新,三是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在推進體制機制創新中,進一步促進綠色低碳轉型。做強綠色制造業,發展綠色服務業,壯大綠色能源產業,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鄭柵潔表示,中國人口眾多,多樣化高端化消費需求與日俱增;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碳達峰碳中和等,將帶來巨大市場需求。推動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全面轉型,2030年前每年至少需要新增投資2萬億元以上。
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4年年會碳中和與全球氣候治理專題研討會上,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表示,綠色低碳轉型既是高質量發展的目的,也是高質量發展的手段。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加快綠色低碳轉型。下一步,將統籌協調好應對氣候變化、能源安全、糧食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等多方面因素,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工作,加快綠色科技創新和綠色科技推廣應用。
3月26日,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官網發布,市場監管總局會同中央網信辦、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8部門聯合印發《貫徹實施〈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行動計劃(2024—2025年)》,就2024年至2025年貫徹實施《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提出具體任務。在深化標準化基礎理論研究方面,提出開展合規管理、環境社會治理(ESG)、邊境后規則等重點領域標準化研究。此外,行動計劃還提到,加快健全重點行業企業碳排放核算和報告標準,加快研制產品碳足跡核算基礎通用國家標準,推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綠色低碳轉型等。
3月2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上海市加快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 打造綠色低碳供應鏈的行動方案》。方案提出,到2025年,制定出臺30個左右產品碳足跡相關地方、企業或團體標準,基本建成產品碳足跡服務平臺體系,顯著拓展產品碳標識應用場景,推進打造50家以上綠色低碳鏈主企業,培育一批具有國際服務水平的綠色低碳專業服務機構。到2030年,制定出臺100個左右產品碳足跡相關地方、企業或團體標準。
各地出臺政策鼓勵新型儲能產業發展。3月22日,江蘇省科技廳和財政廳聯合發布《2024年度省碳達峰碳中和科技創新專項資金項目指南》。專項資金按照源頭減碳、過程降碳、末端固碳和數智控碳四類專題組織項目。 在源頭減碳專題中,聚焦高效規模化綠氫制備關鍵技術、固態可逆儲放氫關鍵技術、零碳海上風力發電的機組集群協同調控關鍵技術、新一代長時儲能關鍵技術、高碳燃料分級轉化氫電聯產關鍵技術等。項目采取競爭擇優機制,單個項目財政資助上限為500萬元,自籌與資助經費比例至少1:1。新一代長時儲能關鍵技術中,聚焦液流電池、高溫熔鹽儲熱、地下空間壓縮空氣儲能等關鍵技術。
3月28日,安徽池州市經信局發布“多措并舉加快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產業發展”動態,謀劃制定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產業2024年度工作要點,圍繞招商引資、項目建設、企業培育、人才招引等重點,力爭全年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產業實現營收70億元,增幅10%。技術攻關方面,聚焦TOPCon高效光伏電池、電解液、半導體特色分立器件、鎂制氫儲能等方向。
新華社3月29日消息,山東正在建設虛擬電廠,幫助電網消納更多波動性強的新能源,從而提升電力系統實時平衡和安全保供能力。目前,24.2萬千瓦容量可調負荷資源池已實現與國網煙臺供電公司和國網山東省電力公司的互聯互通。
【企業行動】蘋果CEO稱中國供應商為減碳作出巨大貢獻;寧德時代聯手特斯拉開發充電更快電池;中國在海外最大電化學儲能項目開工;日本JERA計劃向埃克森美孚項目采購低碳氨;日本巖谷產業新建液化氫工廠;中國石化與道爾達共同生產可持續航油;荷蘭皇家航空公司被裁決“洗綠”宣傳
3月24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蒂姆·庫克表示,蘋果計劃在2030年前達成所有蘋果產品的碳中和,蘋果正在原材料、生產和運輸三個方面推進上百項減碳相關的項目。他表示,蘋果的許多供應商在中國,中國供應商積極采取減碳舉措,作出了巨大貢獻。
3月25日,寧德時代創始人、董事長及總經理曾毓群在中國香港舉辦的世界合一論壇上透露,寧德時代正在與特斯拉合作開發充電速度更快的電池,雙方共同研究新型電化學結構等電池技術,此外,寧德時代正在向特斯拉位于美國內華達州的工廠提供設備。對于電動車安全性,曾毓群表示:“我們可以讓電動汽車發生火災的概率降到千萬分之一,而燃油車起火的比例大約在萬分之一,所以電動汽車不僅在廢氣排放方面表現更好,在安全性能也會表現更佳,比燃油車好了一千倍。”另外,寧德時代的磷酸鐵鋰電池出現在3月28日上線的小米汽車首款車型SU7的配置中。
中國能建3月26日消息,中國在海外投資單體規模最大的電化學儲能項目——烏茲別克斯坦安集延州洛奇儲能項目,于當地時間3月25日開工建設,這是烏茲別克斯坦首個開工的外商投資電化學儲能項目,項目建成后將為當地電網提供21.9億千瓦時電力的調節能力。項目計劃總投資額1.4億美元,計劃于2024年12月投入商業運營,采用電化學儲能磷酸鐵鋰電芯,配置150MW/300MWh儲能系統。
日本最大的電力公司JERA3月25日表示,已與埃克森美孚達成協議,共同在美國開發低碳氫和氨生產項目。埃克森美孚正在美國德克薩斯州開發一個年產氫氣約90萬噸、氨氣超過100萬噸的世界最大低碳氫氣生產廠,計劃于2028年投產。JERA在聲明中說,根據協議JERA可投資該項目,并每年從該項目購買約50萬噸低碳氨,供日本國內需求。日本的目標是到2030年,將氨作為替代燃料的需求量提高到300萬噸,以推動205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
日經中文網3月28日消息,日本巖谷產業將在2027年之前投資約500億日元(約合23.86億元人民幣),在川崎市和愛知縣豐田市新建液化氫的生產基地。巖谷產業將利用新建設的工廠制造氫氣,冷卻后制成體積較小的液化氫儲存。新建廠后,巖谷產業的年產能相當于可讓20萬輛燃料電池車分別行駛1萬公里。
3月26日,中國石化與道達爾能源公司簽署合作框架協議,將在中國石化的一個煉廠利用廢棄油脂共同生產可持續航空燃料(SAF),年產能達23萬噸,新生產線將由中國石化和道達爾能源公司共同運營。相比傳統石油基航空煤油,生物航煤全生命周期二氧化碳排放最高可減少50%以上。
3月20日,荷蘭阿姆斯特丹地方法院發布裁決,認定荷蘭皇家航空公司“洗綠”違法,通過旨在改善其環境形象的廣告誤導了消費者。該裁決表示,荷航為其措施描繪了“過于樂觀的景象”,不過該公司并未受到任何處罰。法院強調,未來該航空公司必須“誠實、具體”地對待環境聲明。
【可視數據】氣候變化導致可可價格暴漲;2022年全球糧食損失和浪費帶來1萬億美元經濟損失;中國低碳經濟助推銅價;美國撥款60億美元支持工業減排;澳大利亞宣布47億元“Solar SunShot”計劃;我國4月碳價指數公布
突破1萬美元——據報道,今年以來紐約可可期貨價格累計上漲135%,去年3月至今的一年時間里,累計漲幅更是高達250%,遠超黃金價格同期漲幅,并在3月26日達到驚人的每噸10,030美元,首次突破1萬美元大關,原因是全球面臨60多年來最嚴重的可可供應短缺。
“厄爾尼諾”氣候正在影響可可的生產環境,包括氣溫和降雨模式。占全球可可產量三分之二的科特迪瓦和加納,由于惡劣的天氣、疾病和長期的森林砍伐導致該地區可可產量短缺。
每天浪費10億頓——3月27日,聯合國環境署與WRAP共同發布《2024年食物浪費指數報告》,報告顯示,2022年世界各大洲家庭每天浪費超過10億頓飯菜,7.83 億人遭受饑餓,三分之一的人類面臨糧食不安全。食物浪費繼續損害全球經濟,加劇氣候變化、自然損失和污染。2022年浪費的食物總量中,60%發生在家庭層面,其中食品服務占28%,零售占12%。根據最新數據,糧食損失和浪費造成的溫室氣體 (GHG) 年排放量占全球溫室氣體 (GHG) 排放量的8%至10%,幾乎是航空業排放量的5倍,造成嚴重的生物多樣性喪失。糧食損失和浪費對全球經濟造成的損失估計約為1 萬億美元。
中國低碳經濟助推銅價——3月29日惠譽博華發表觀點稱中國的低碳轉型將助推銅價。全球近六成的銅消費源自中國,而中國銅消費與低碳轉型關系密切:電力行業銅耗量占比接近50%,交通運輸(汽車)行業銅耗量占比逾10%,其余應用場景多為家用電器(通用設備)、機械電子等制造業,建筑業銅耗量比重則不足10%。此外,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的推行等,將為相關耗銅制造業延續2023年的高漲走勢“火上澆油”。
60億美元——美國能源部3月25日宣布將提供60億美元資金,補貼20個州的33個工業項目,以減少工業碳排放。這是有史以來美國為應對氣候變化采取的最大國內工業脫碳投資。能源部長詹妮弗·格蘭霍姆表示,參與這些項目的包括鋼鐵、水泥、混凝土、鋁、化學品、食品和飲料、紙漿和造紙等行業,這些行業約占美國碳排放量的三分之一。而這些項目預計每年將消除1400萬噸碳排放,相當于減少道路上約300萬輛燃油汽車。
10億澳元——澳大利亞政府3月28日宣布“Solar SunShot”計劃,將投資10億澳元(約合47億元人民幣),增加澳大利亞自產太陽能電池板的產量。澳大利亞政府表示,雖然三分之一的澳大利亞家庭擁有太陽能電池板,但該國使用的太陽能板中只有1%是澳大利亞自己制造的。通過Solar SunShot計劃,澳大利亞計劃以生產補貼和撥款等方式,支持本國可再生能源發展。
碳價指數——3月29日,復旦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公布2024年4月復旦碳價指數結果。研究中心模型計算得出,2024年4月全國碳排放配額(CEA)的買入價格預期為79.72元/噸,賣出價格預期為84.72元/噸;買入價格指數為199.29,上漲11.47%;賣出價格指數為191.15,上漲10.49%。同時,2024年4月全國碳市場履約使用中國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的買入價格預期為66.48元/噸,賣出價格預期為71.20元/噸;買入價格指數為167.12,上漲4.04%;賣出價格指數為171.28,上漲6.33%。
今年3月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價格在多個交易日連續上漲,價格最高拉升至85元/噸的高位,再創碳市場上線以來新高。成交量方面,本月市場活躍度在上月基礎上繼續回升。2024年3月,全球市場碳價月內價格走勢不一,歐盟、英國碳市場環比上升,韓國、新西蘭碳市場環比下降。而在今年2月,由于對經濟放緩的擔憂,歐盟和英國碳價曾經歷價格大幅下滑。
【觀點聲音】 周小川指出發展零碳電力需要激勵政策;交通運輸部副部長稱充電樁遠遠不夠;惠譽認為新規將加速整車央企布局新能源車;電動汽車百人會劉小詩:電動車產業是“西慢東快”
3月26日,博鰲亞洲論壇副理事長、中方首席代表周小川,在博鰲亞洲論壇2024年年會的“加速邁向零碳電力”分論壇中指出,實現零碳目標,關鍵在于建立更為明確的激勵政策,并通過價格等手段來限制化石能源電力的使用。零碳電力的建設及運營成本總體仍然較高,阻礙了短期內的商業化應用。新能源的間歇性等特性,對電力調度、峰谷調節、儲能等要求更為嚴格,相關設施需要大量投資。周小川指出,“要順利轉軌,就需要制定更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并需要充足的投資流入電力輔助系統。”
3月27日,交通運輸部副部長李揚在博鰲亞洲論壇2024年年會上表示我國新能源車充電樁還遠遠不足。他指出,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每年大概的產量是700萬輛,占世界新能源汽車的60%以上,但在出行過程中,充電樁、充電設施、對新能源車緊急救援充電設備還遠遠不足。未來,要進一步增加充電樁、充電設施,讓大家可以克服“里程焦慮”。李揚談到,無論是海運還是車輛電動化,甚至是民航,都要進行綠色轉型。
3月27日,國際評級機構惠譽分析認為,擬制定的對整車央企單獨考核的新規會加速布局新能源車,但也可能使車企財務狀況承壓。國資委于2024年3月宣布,將對其直接監管的三家汽車央企的新能源汽車部門進行單獨考核,這三家企業包括中國第一汽車集團有限公司, 東風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東風集團) 及長安汽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長安汽車)。新規將著重考察技術與創新、市場占有率和長期戰略規劃而非短期盈利能力,但具體措施尚未披露。國資委還表示,將鼓勵三大汽車集團開展高質量投資或并購優質電動汽車資產。
惠譽評級預計,此舉將按下這些企業向電動汽車轉型升級的“加速鍵”,提振其電動汽車銷售額及夯實其市場地位。然而,鑒于電動汽車業務利潤微薄但投資巨大,這些車企集團的財務狀況可能會因此承壓,凈現金頭寸或會受到侵蝕。由于國資委側重于市場份額的提升而非短期盈利能力,上述車企可能會采取激進的銷售和營銷策略,以便在快速增長但競爭激烈的中國電動汽車領域占據一席之地。
3月28日,在世界資源研究所“新競爭力時代”春季沙龍上,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常務副秘書長劉小詩回答主持人提問,被問及電動車產業是否面臨“西冷東熱”局面,他表示,相較于“西冷東熱”,更確切的來說應該是“西慢東快”。“中國首先明確了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國家戰略,通過’換道先行’取得了一定的先發優勢。”他指出,目前全球各國和企業推動汽車綠色低碳發展的方向并未改變,也并沒有放棄電動車,部分國家和企業只是在短期內調整了節奏和路徑。
他認為,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有兩大支撐因素,一是完備的供應鏈體系和協同集成能力,二是需要一個對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接受度比較高的市場。中國新能源車產業目前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有挑戰,比如技術升級和迭代,全世界各國都在大力發展固態電池與智能汽車,這還需要全球的產業和企業長期的投入和努力。另外,去年一年中國就有超過1000個新車型,包括改款車型推出,高度內卷對企業形成巨大的壓力。三是在商用車轉型、基礎設施完善、后市場服務體系的建設等領域還存在一些問題和挑戰。
【一周述評】
3月以來,北京、上海、蘇州三地相繼出臺推動ESG實踐的地方政策,意味著ESG的影響力正在從資本市場投資工具過渡到城市發展指引,并落地到區域規劃和企業經營實踐中。
值得注意的是,三份文件的發布方所涉政府機構并不相同,這也意味著文件背后的推動因素和文件聚焦的重點領域不同。界面智庫整理了三地文件的異同點。
可以看到,在ESG信息披露、ESG評級、ESG服務的生態體系方面三地都有涉及,并強調了鼓勵企業進行ESG實踐,重點企業或國有企業優先帶頭,同時在三地文件中,ESG都被放在“低碳轉型”和“高質量發展”的大背景中。在ESG評級標準上,三地都鼓勵評級標準與國際上標準加強交流、推動互認。
三地側重點有所不同,上海重點在幫助涉外企業參與全球供應鏈;北京重點在政策引導輔以學術研究支持,同時強調行業監管與規范;蘇州工業園則重點在優化產業布局,培育市場主體,以及ESG與產業融合,并直接給予落戶獎勵來吸引相關產業。
三地ESG發展的階段性目標設定在2026年(上海)、2027年(北京)、2025年(蘇州工業園),上海側重涉外企業ESG生態,北京側重ESG高質量發展政策體系,蘇州工業園強調ESG產業規模。
三地都提到要加強ESG生態體系建設,如何定義ESG生態體系的內涵?上海的解釋體現了ESG政策落地的層次感:政府自上而下推進配套政策,行業組織針對性地給出行業可參照標準,企業需要在經營治理中融入ESG理念,專業服務機構包括評級機構、咨詢機構、標準認證機構等提供專業服務。
上海、北京、蘇州不同行業的ESG表現也是不同的。界面智庫與一標OneESG數據庫合作,對北京、上海、江蘇(省)不同行業進行ESG價值核算,將企業對環境和社會產生的外部性核算出來,直觀地反映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價值影響。核算發現北京市上市公司2022年平均ESG凈值表現最好的五個行業為銀行業、交通運輸業、汽車行業、商貿零售業和計算機行業。
上海市上市公司2022年平均ESG凈值表現最好的五個行業為銀行業、交通運輸業、非銀金融行業、國防軍工和美容護理業。
江蘇省上市公司2022年平均ESG凈值表現最好的五個行業為銀行業、家用電器業、非銀金融業、建筑裝飾業、社會服務業。
另外,數據研究發現,北京、上海地區上市公司2018年-2022年的ESG凈值總體在逐年增加,對環境、社會造成的外部性在逐年改善。其中北京的改善情況最為明顯,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北京產業轉型的階段性成果。
要服務于低碳轉型和高質量發展,各地則需要發揮重點行業優勢,并著重對ESG凈值靠后的企業有步驟地推進轉型。
值得注意的是,在與“低碳”相關的舉措上,3月2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了《上海市加快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 打造綠色低碳供應鏈的行動方案》。其中提出,到2025年,制定出臺30個左右產品碳足跡相關地方、企業或團體標準,基本建成產品碳足跡服務平臺體系,顯著拓展產品碳標識應用場景,推進打造50家以上綠色低碳鏈主企業,培育一批具有國際服務水平的綠色低碳專業服務機構。
雖然碳足跡管理和ESG是兩套體系,但在實踐中兩者發生了融合,并且在我國兩個概念正同步發展。正如LRQA勞盛ESG專家梁凱此前在北京的一場分享會上所說,因為“只有溫室氣體被納入了碳關稅,溫室氣體具有了一個約束交易、約束貿易的屬性,所以這兩年才會把碳談得非常的高,但是ESG絕不是也絕不僅僅是碳。”但企業落地ESG,尤其業務或產業鏈上下游涉及碳關稅的企業,會需要做碳足跡盤查和管理。
梁凱認為,企業理解ESG,可以從三個問題入手:一、企業是否是一個負責任和具有商業道德的組織;二、企業是否具備強勁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三、企業的產品能否進入期望的市場,并持續拿到訂單和合同。這三個問題就是企業實踐ESG治理的邏輯,也是三地政府推動ESG發展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