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林子人 尹清露
界面新聞編輯 | 黃月
【上海】
深空未來《8K極致精選》
展覽時間:3月1日-4月30日
展覽地點:西岸美術館·B1多功能廳
門票:198元-388元
8K是迄今為止最接近人眼真實視覺的超高清視頻技術,其分辨率達7680x4320約3300萬像素,是4K分辨率的四倍,是2K(HD1080p)的16倍。除了分辨率外,8K還意味著在色彩(可達12bit 687億種色彩顯示)和幀率(可達120幀/秒)上的大幅提升,從而提供迄今為止最具真實感、立體感和臨場感的視頻體驗。這一技術也因此給予我們欣賞與理解藝術一種全新的方式。
2023年12月23日起,專為8K內容定制的多功能沉浸式體驗空間“深空未來Deep Space”向公眾開放。該空間突破性地將8K投影應用于三維立體空間之中,其投影區域從墻面延伸到地面,總投影面積約為250平方米,就好像把IMAX電影屏幕對折了一下。觀眾能夠進入投影區域,近距離感受畫面的每一個細節。“深空未來”與林茨電子藝術中心、蔡司、美國航空航天局、歐洲航天局、英國廣播公司、國家地理、CyArk、Scan Lab、Nohlah等機構有內容合作,目前已儲備了超過1500條的8K標準內容,涵蓋天文、地理、生物、歷史、文化、旅游、藝術、體育等領域。2024年全年,“深空未來”將以展映演出季的方式,向觀眾逐一呈現這些8K內容。目前正在放映的內容為《8K極致精選》《太空遨游》《最后的晚餐》。
如果你是第一次體驗8K沉浸式體驗空間,推薦你從《8K極致精選》開始。這里集錦了“深空未來”資源庫中最具代表性和視覺震撼力的內容,還囊括了首個展演季其他三大主題的精彩片段。你將看到動感絢麗的抽象藝術;在銀河系中遨游,細數“立體的”星座;跟隨彼得·勃魯蓋爾筆下工人的足跡,一步步登上巴別塔,端詳在真實油畫前裸眼難以看到的各種細節;見證太陽風暴的熾烈……一位“領航員”將用肢體表演和旁白將這一系列視覺奇觀串聯成故事,進一步模糊了藝術和劇場的邊界。
放映計劃
展覽時間:3月9日-4月14日
展覽地點:START星美術館
門票:40元(學生票)/60元(常規票)
“放映計劃I”是星美術館長期放映計劃的第一篇,未來每年星美術館將以“放映計劃”作為年度開篇,系統性地梳理國際影像藝術的歷史性線索以及當下發生的藝術家創作成就。“放映計劃I”以研究學者隨機推薦抽取的方式,呈現21位來自中國、瑞士、美國、德國、新加坡等不同區域不同世代的藝術家作品。
觀眾會發現,現場的文字說明很少,策展方顯然希望觀眾能夠不帶任何預設地進入每一件影像作品,得出自己的判斷。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展覽除了囊括了亞歷克斯·達·科特(Alex Da Corte)、劉窗、沙赫瑞亞爾·納沙特(Shahryar Nashat)、瑞秋·羅斯(Rachel Rose)、黑特·史德耶爾(Hito Steyerl)等知名藝術家的作品之外,也推出了新銳藝術家的創作。
比如出生于1991年的梁宇玨為本次展覽帶來了單頻影像作品《綠湯》,“綠湯”是一些科學家給發生了水華現象的水體所起的昵稱,“綠”來自藍藻這一古老的微生物。作品從文化人類學視角出發,探討了藍藻的消費史——從三百多年的阿茲特克人對藍藻食用功能的發現,到健康意識強烈的消費者眼中的“超級食品”(Super Food),再到太空旅行的潛在膳食補充劑——指出文明發展、科技進步下,規避疾病、延緩死亡依然是人類永恒的追求。視頻中,藝術家以文字解說板推拉進入和離開鏡頭的方式為作品增加了一絲舞臺戲劇感和復古趣味。
石至瑩:東方故事集
展覽時間:3月22日-6月16日
展覽地點:余德耀美術館
門票:50元
本次展覽的標題來自法國作家瑪格麗特·尤瑟納爾的《東方故事集》。其中有一個關于畫家的故事與本次展覽構成了一個有趣的互文:故事中的畫家在生死關頭依然沉浸于自己的繪畫世界中。“他畫啊畫啊,畫中的大海漫過了皇宮大殿,”畫家的朋友劃著船來到他身邊,說:“出發吧,去那波濤之外的國度。”石至瑩畫石頭、玻璃珠、海浪、萬神殿、金字塔和敦煌造像。在她的筆下,堅硬的石頭變得柔軟,流動無形的海浪變得鋒利,萬神殿與金字塔遙相呼應,飽經風霜的敦煌造像變得可愛溫柔。
策展人沈奇嵐如此闡釋:“本次‘東方故事集’所呈現的,是石至瑩如何理解線條、色形、重量、造像與物性。她邀請各位觀眾進入這個輕盈又豐富的世界,從任何一幅畫開始,從任何一塊石頭進入。在敘事與非敘事之間,在虛和實之間,在心靈與想象之間,每一位觀眾都將收獲屬于自己的東方故事。石至瑩筆下的世界與靈光,構成了這一次的東方故事集。她以自己獨到的探索,展示了如何錘煉意識的品質,并在畫布上讓觀眾感受到這份品質。”
安妮·莫里斯:一線之隔
展覽時間:3月23日-6月2日
展覽地點:復星藝術中心
門票:38-100元
“一線之望”是英國藝術家安妮·莫里斯(Annie Morris)在中國的首次大型機構個展,展出莫里斯自2012年以來的雕塑、掛毯和繪畫創作,展覽中還包括藝術家為本次展覽特別創作的壁畫作品。對女性生命經驗的關注、以織物為創作媒介、作品與家居環境的高度融合,這些特征讓莫里斯的作品有著強烈的女性氣質。即使你不了解這位藝術家、不知曉她的創作背景,也不影響你欣賞她的作品——她屬于那種能為觀眾帶來純粹視覺愉悅的藝術家。
“堆疊”(Stacks,2018-2024)是莫里斯最具標志性的作品,陳列于復星藝術中心外的一件高達5.3米的彩色雕塑是她迄今為止創作的最高的作品。在圖騰式的構圖中,不規則的球體呈現出鮮艷變幻的色彩——薰衣草色、牛血紅色、赭石色、紫羅蘭色——它們彼此維持著微妙的平衡,仿佛懸浮在坍塌前的一瞬間。
對莫里斯來說,這些色彩斑斕、充滿奇思妙想的結構體原本意味著“失去的形狀”。2012年在一次不幸的流產經歷后,沉浸在悲傷情緒中的莫里斯開始不斷拼貼這些卵形圖案,它們既指代卵子,也像懷孕時膨脹的肚子。隨后,莫里斯使用泡沫雕刻這些形態,在上面附著石膏,并將一個個球體用鋼制支架高高托起。在慣常經驗中,幸福之感總是與上升的體驗緊密相連,但堆疊的結果總需面臨墜落的危險,源自個體經歷的創傷暗示了人類共通的脆弱,不穩定的易碎之感象征著即將到來的命運。
【北京】
杉本博司:無盡的剎那
展覽時間:3月23日-6月23日
展覽地點: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
門票:60-100元
3月22日起,藝術家杉本博司在中國的首個重要機構個展“無盡的剎那”在UCCA展出,倫敦海沃德美術館與之聯合呈現,以11個系列、120余件作品對其自1974年至今的創作實踐進行回顧與考察。此次展覽匯集了其跨越攝影、裝置和雕塑多領域的作品。
杉本博司于1970年代在紐約開啟藝術生涯,彼時,攝影術的發展不過100余年,攝影能否作為藝術媒介的爭論剛剛結束,而來自東方的杉本博司已經開始思考如何在東亞傳統文化、當代藝術與攝影技術之間尋找立足點。受到透視畫的啟發,杉本博司用老式大畫幅相機拍攝博物館內的人造景觀,并通過光線調整和長時間曝光,最終創造出真假難辨的自然情境。于是,攝影從記錄現實的工具轉變為重構世界的媒介,也改變了人們對歷史、時間的感知。正如展覽標題“無盡的剎那”所示,本次展覽希望通過杉本博司對攝影媒介的開創性思考,對時間、記憶與東亞佛教文化展開富有哲學和趣味性的探索。
展覽以極具視覺沖擊力的“放電場”系列作為開端,杉本博司實驗性地在不使用相機的情況下,用膠片直接捕捉電流能量瞬間的釋放,為攝影拓展了新的可能性。“光學”系列則是杉本博司50年間創作的唯一彩色系列作品,受牛頓光學實驗的啟發,他用自己改良的三棱鏡分解陽光,折射后再反射到墻上,通過記錄人眼不可見的色彩變化,模糊了攝影與繪畫的界限,也豐富了我們對真實世界的感知。歷經40余年拍攝的“劇院”系列則根據電影放映長度設定曝光時間,將上萬幀鏡頭壓縮為一張靜止的圖像,喚醒觀者對屏幕背后所承載的時間記憶。此外,“海景”、“肖像”和“數理”系列展示了杉本博司拍攝的無人海景、杜莎夫人蠟像館蠟像以及石膏教具,引導觀眾重新看待和思考這些日常的景物。最后,“佛之海”系列拍攝了位于日本京都三十三間堂中1001尊雕刻于13世紀的千手觀音像,通過關閉熒光燈、拍下太陽初升時熠熠閃光的千尊塑像,藝術家重現了平安時代人們所看到的壯麗景象。
杉本博司提到此次展覽時說:“這是我的作品第一次在中國的美術館中展出,最高興之處莫過于能讓我的作品和我不曾想象過的觀眾相遇。意外本身,才是最能夠鼓舞我的事。”
托馬斯·薩拉切諾:共生
展覽時間:3月22日-8月18日
展覽地點:紅磚美術館
門票:全價票150元、優待票120元、親子票(一張全價票+一張優待票)230元
作為一位長期關注生態問題的藝術家,出生于阿根廷、常駐柏林的托馬斯·薩拉切諾集藝術家與科學家特質于一體,他的大型個展“共生”將于3月22日登陸紅磚美術館,展出近百件作品,這也是他近年來在亞洲地區最大規模的個展。
展覽將會放映一部名為《與Pacha一起,飛入Aerocene》的紀錄片,展現了藝術家與他創立的Aerocene社區,以及阿根廷北部某原住民社區之間的長期合作。這些社區致力于保護土地,抵抗全球北方國家為造電池而在當地鹽灘開采鋰資源的行為,這種開采導致了該地區的嚴重水污染。2020年,空氣太陽能雕塑“Aerocene Pacha”僅利用太陽和空氣升空,實現了人類歷史上最可持續的飛行。這次飛行像是一次警示,它希望告訴觀眾:自500多年前的殖民化開始以來,全球北方的發展一直以犧牲全球南方為代價,而當下的能源轉型正在對世界產生不平等的影響。
展覽還將展出薩拉切諾的諸多裝置作品。比如,《Aeroke》是一個不使用化石燃料的可持續飛行實驗模型,模型的基礎源于藝術家與法國國家空間研究中心合作向大氣層上空發射的紅外輻射氣球,作品邀請觀眾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我們能夠隨風漂浮,生活在更公正平等的社會政治地理中,未來將會怎樣?出現在展覽海報上的是大型體驗裝置《算法·韻律》(Algo-r(h)i(y)thms),該作品將展覽空間變成6800立方米的網狀景觀,并向觀眾發出“化身蜘蛛”的邀請,在一個放大的弦樂系統中,觀眾像蜘蛛一樣穿梭于蜘蛛網,觀看、觸摸、聆聽,在這個相互聯系的網絡中感知存在的片刻。該作品的雛形曾首次亮相于2009年第53屆威尼斯雙年展,哲學家、人類學家布魯諾·拉圖爾將該作品描述為“塑造當今政治生態的有力嘗試”。
此次展覽的策展人閆士杰表示:“托馬斯·薩拉切諾不斷轉換角色,從進入原住民社區田野調查的現場,到加強共同創作的精神,設計制造無化石燃料的太陽能雕塑;薩拉切諾更是一位思想的輸出者,他聯盟非人類的蜘蛛,世界各地不同領域的科學家、人類學家、哲學家、法學家、詩人和社會活動家,用他們共同的行動,發起對生物、大氣層以及地球本身一種倫理上的承諾。”
境在蒼穹寥廓中——蔣兆和藝術文獻展
展覽時間:3月16日—5月9日
展覽地點:泰康美術館 北京市朝陽區景輝街16號院1號樓泰康集團大廈1-2層
門票:35-69元
你還記得中學語文教科書中唐詩《登高》的那張配圖《杜甫像》嗎?當年,不少網友以形形色色的涂鴉對這幅作品進行“再創作”,一時風靡互聯網。而這位杜甫經典形象的締造者,就是中國現代水墨人物繪畫藝術家蔣兆和。事實上,許多人們耳熟能詳的古代名人形象都是經由蔣兆和之筆進入了公眾視野,比如李白、陶淵明、蘇東坡和白居易。
在蔣兆和誕辰120周年之際,泰康美術館策劃舉辦了蔣兆和藝術文獻展,從“媒介”與“建制”這兩個學術視角觀察其創作脈絡。展覽聚焦蔣兆和20世紀20年代至50年代的藝術創作與教學,匯集40余件作品及文獻資料。展覽主題來自蔣兆和晚年的自畫像題識:“蒼穹寥廓凌云鶴,四海波光浴彩虹,”畫中的他面帶微笑仰望蒼穹,彷佛他親身經歷的中國滄桑巨變一幕幕在眼前閃過。
蔣兆和16歲離開四川瀘縣老家到上海討生活,從事了7年商品廣告畫和櫥窗美術設計。從1920年到1936年,他在實踐中不斷吸收來自廣告設計、時裝設計、攝影、圖案、素描、油畫等不同媒介的表現技巧,并于1936年開始專注于中國水墨人物畫,奉現實主義為圭臬,在繼承傳統國畫“骨法用筆”的同時,吸收西畫素描技法的科學元素探索國畫素描方法。后來,蔣兆和在中央美術學院任教,建設起了中國畫造型基礎課體系和水墨人物畫教學體系,為新時代國畫培養了一批人才。
摶埴之工——古代東西文明交流中的陶瓷藝術
展覽時間:3月22日-7月31日
展覽地點: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四層12-13號展廳
門票:99元
火,是可燃物能量釋放的高溫化學反應。人工火的制造和使用,則是人類文明形成之初的重要里程碑,正如恩格斯所說:“……使得人支配了一種自然力,從而最后與動物界分開。”從舊石器時代開始,人類就開始用火加工、制造工具,而陶器就是其中最古老的發明之一。陶器的常見用途是飲食、日用容器,后來,人類又用圖案或紋飾裝飾陶器,在器物上展現出不同的信仰、風俗、技術和審美,從而在世界各地形成了蔚為大觀的史前彩陶文化。
本次特展就是這樣一個意在展現不同時期、不同地域陶器的特展。“摶埴之工”意為與陶器制造相關的工種,語出中國先秦時期記錄官營手工業規范和工藝的文獻《周禮·考工記》。該展覽的時間維度將跨越6000年,空間維度將包括古代亞歐大陸和古埃及,根據展品數量和來源地的分布情況,按區域劃分為古代近東地區、伊朗高原及其周邊、印度河流域文明、地中海區域、中亞的晚期彩陶、伊朗伊斯蘭前期、東亞和東南亞7個單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