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鄭萃穎
界面新聞編輯 | 崔宇
3月1日,上海市商務委印發了《加快提升本市涉外企業環境、社會和治理(ESG)能力三年行動方案(2024-2026年)》(下稱“三年行動方案”),是全國首個ESG區域行動方案。
方案設定的目標是在2026年形成涉外企業ESG生態體系,初步建立企業ESG報告編制及評價標準體系,提升涉外企業ESG能力——“力爭具有涉外業務的國有控股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實現全覆蓋,民營上市企業ESG信息披露率明顯提高”。
界面智庫將就以下5個相關問題進行針對性解讀。
1、我國提升企業ESG能力的政策路徑是什么?
我國ESG政策體系的特點是從上到下、從中央到地方,央企國企發揮帶頭作用,以金融業的綠色金融發展帶動其他行業。界面智庫梳理過去三年多來我國加強企業ESG信息披露、提升ESG能力的政策發現,自2020年“雙碳”目標確立以來,中央加快出臺ESG相關政策,并且相關政策呈現出逐漸聚焦、相繼落地的趨勢。
比如,國資委在2022年5月發布《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質量工作方案》,提出力爭到2023年央企控股公司ESG報告“全覆蓋”,并在2023年7月發布了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報告的參考指標體系;隨后在2024年2月,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發布了面向所有上市公司的可持續發展報告(ESG報告)披露指引。
3月1日上海商務委發布的三年行動方案,則是全國首個ESG區域行動方案,并重點聚焦了涉外企業。三年行動方案中還提到,將由上海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信息化委、市商務委牽頭,支持本市專業服務機構積極拓展ESG服務范圍;大力引進一批國內外知名ESG相關專業服務機構落戶;并加強ESG專業服務機構管理,引導專業服務機構規范發展等。相比國內以往ESG相關政策,三年行動方案更為聚焦和務實。
3月15日,北京市發展改革委會同相關部門研究起草了《北京市促進環境社會治理(ESG)體系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該方案聚焦強化ESG信息披露、加強ESG生態體系建設、支持ESG評級體系高水平特色化發展、豐富和深化ESG實踐、試點示范和構建科學有效監管六個方面,提出20條具體舉措。設定的目標之一是,到2027年,在京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率力爭達到70%左右。
2、為什么重點聚焦的是涉外企業?
上海三年行動方案中的核心之一,是激發涉外企業提升ESG能力。提升涉外企業ESG水平的目的則是支持企業參與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分工合作。
研究國際商務與戰略的復旦大學管理學院企業管理系副教授吳哲穎告訴界面智庫,涉外企業一方面面臨供應鏈終端買方企業的壓力,另一方面ESG表現好的涉外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優勢更加明顯。
德勤中國可持續發展與氣候變化研究院院長謝安也對界面智庫表示,ESG建設將增加涉外企業入圍國際項目的機會,同時幫助企業規避合規風險。謝安還指出,中國企業“走出去”面臨的核心ESG議題包括氣候變化、勞工權益、環境保護、自然和生物多樣性等。
氣候變化議題是全球最主要的挑戰。截至2022年底,全球已有超過28個國家、地區或城市建立了碳市場,如歐盟、冰島、英國、韓國、瑞士、墨西哥、美國、日本、中國。歐盟及英國已經逐步推進對進口產品碳足跡的要求,美國也在研究。
勞工權益議題則容易帶來法律訴訟和聲譽風險,涉外企業需要了解不同國家當地的勞動法律和標準,保障員工的合法權益。例如,2019年蘋果、谷歌、戴爾、微軟等美國科技公司曾被國際組織提起訴訟,稱這些企業供應鏈上游在剛果(金)開采鋰離子電池所需的鈷礦時利用了未成年勞工,該事件對企業聲譽造成負面影響,同時影響了電子產品采購供應鏈。
環境保護議題上,企業出海尤其要關注對當地社區的環境影響,否則可能遭遇當地社區抗議和政府審查。日益受到國際社會關注的生物多樣性議題則包括,海外投資和項目建設時的采礦和基礎設施,是否對自然和生物多樣性產生影響等。
3、上海為何更重視涉外企業ESG能力?
來自上海口岸監管和商務主管部門的統計顯示,2021年到2023年,上海口岸進出口連續三年超10萬億元人民幣,分別達10.09萬億元、10.4萬億元、10.66萬億元。在2023年上海口岸10.66萬億元進出口中,約四成來自上海市企業,其余為國內其他省區市企業的進出口。目前,上海口岸占全球貿易的比重為3.6%左右,作為“全球最大貿易口岸城市”的地位不斷鞏固。
其中,“新三樣”電動汽車、太陽能電池、鋰電池已經在上海口岸出口產品中占據主要位置,而這些行業正面臨出海過程中的ESG相關法規壓力。
據上海海關統計,2023年1-6月,上海口岸電動載人汽車、太陽能電池、鋰電池產品出口2478億元,同比增長74.7%,出口值占全國46.4%。2023年,上海市出口電動載人汽車56.5萬輛,比2022年增加43.8%,價值1208.9億元,增長43.9%。主要出口地分別是歐盟、英國、澳大利亞、東盟。
根據德勤中國可持續發展與氣候變化研究院的整理,鋼鐵、水泥和鋁等行業在向歐洲出口時需要遵守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電池出口則需注意歐盟新電池法案,該法案要求電池具有低碳足跡、使用最少的有害物質、支持循環經濟等;另外很多國家對于光伏組件的碳足跡提出了要求,歐盟也正在考慮引入光伏模塊的碳足跡標準。電池行業可能需要改進生產流程,減少有害物質的使用,以符合歐盟新電池法案的要求;而鋼鐵、水泥等則需要更關注碳排放問題。
三年行動方案發布之際,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龔正在市政府常務會議中說,要求加快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打造綠色低碳供應鏈;著力提升本市涉外企業環境、社會和治理(ESG)能力。這兩點都是幫助重點外貿企業走出去,尤其是“推動鋼鐵、化工、汽車、電子等重點行業先行開展碳足跡核算管理”。
4、加強ESG建設對上海意味著什么?
加強ESG能力建設,是上海吸引外商投資和優化貿易結構的必然要求,也是上海打造國際金融中心的必經之路。
截至2023年5月的數據顯示,上海市累計實際使用外資超過3300億美元,在滬外資企業數量7萬家,貢獻了上海市約1/4的GDP,約1/3的稅收,1/2以上的規上工業總產值,近2/3的外貿進出口總額。
上海外商投資促進服務平臺官網在2016年至2023年連續發布《上海外商投資指南》,在2023年指南中首次納入“綠色低碳轉型”內容,要培育綠色低碳產業發展。
上海在2021年10月還發布了《上海加快打造國際綠色金融樞紐服務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施意見》,提出建立綠色貿易體系。持續優化貿易結構,大力發展高質量、高附加值的綠色產品貿易,嚴格控制高污染、高耗能產品出口。這與上海三年行動方案中“鼓勵和支持涉外企業踐行ESG理念,積極在國際市場上開展綠色貿易、綠色投資,承接綠色工程”的要求相一致。
此外,上海的目標是到2025年要形成國際一流綠色金融發展環境,基本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碳交易、定價、創新中心,基本確立國際綠色金融樞紐地位——這就需要在金融領域完善ESG信息披露和ESG投資體系。而在這些方面,新加坡和中國香港更為領先。
上海三年行動方案中也提到,要“借鑒新加坡、中國香港在ESG能力建設方面的經驗”。目前,港交所和新加坡交易所對上市企業ESG的信息披露要求,都已經從鼓勵披露、強制披露(不披露就解釋),向氣候相關信息披露要求過渡。根據上海證券交易所最新的可持續發展信息披露指引,則是要求部分上市公司到2026年強制披露。
此外,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發布的《氣候相關披露新規》,歐盟的《企業可持續發展報告指令》(CSRD),這些新規要求企業提供更加透明和全面的ESG信息披露。因此,上海完善ESG體系建設將有助于和國際接軌。
5、如何制定與國際接軌的本土ESG標準?
從上海三年行動方案可以看出,上海想推動制定與國際接軌、又適應本土的ESG標準,提升在國際標準中的話語權,如“支持本市行業協會、社會組織等牽頭制定ESG標準體系及規則指引,參與ESG國際標準制定和規則推廣,引導行業內企業規范編制ESG報告,加強ESG能力建設”,“鼓勵外資企業積極參與本市ESG標準編制及評價規則制定、實施和應用”。
吳哲穎向界面智庫分析了今年2月8日中國三大證券交易所發布的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引(征求意見稿),發現了其中與國際接軌、適應本土的嘗試性思路。
一方面,三大交易所的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引與現行的國際標準【如國際可持續發展準則理事會(ISSB)、歐盟《企業可持續性發展報告指令》(CSRD)、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組(TCFD)】框架保持了一致,并遵循了全球可持續發展報告倡議組織(GRI)標準的一項核心原則——雙重實質性,即企業應當結合自身所處行業和經營業務的特點,識別每個議題是否對企業價值產生重大影響,以及企業在這些議題的表現是否會對經濟社會和環境產生重大影響。比如化工企業較為重要的實質性議題是環境安全和產品安全,互聯網平臺較為重要的實質性議題可能是信息安全、數據倫理、與平臺上中小企業的關系。
其次,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引對企業環境信息披露的要求也與國際要求接軌。除了我國以往要求的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披露環境污染等信息,新的指引也談到企業應披露節能減排措施。在應對氣候變化的章節,新的指引提出企業應披露溫室氣體排放的數據,這與國際披露標準的要求一致,也與我國雙碳目標一致。
另外,新指引在融合國際披露框架中也融入了中國特色的維度,比如企業社會信息披露將鄉村振興列為第一項披露要求,充分展現了中國追求共同富裕的社會共識。第二項所要求的創新驅動,反映了中國投資市場對企業科技進步創新的期待。這些都是極具中國特色的披露要求。
“我們的國企不太善于表達,ESG披露讓企業用大家都接受的方式提高信息透明度,與利益相關者溝通,這對企業在國際上獲得更好的評級有幫助。”吳哲穎對此評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