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選擇了化學
一點兒也沒后悔
化學真的是很奇妙
給我帶來了
無限的遐想
無限的幻想
無限的夢想”
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中共上海市委對外宣傳辦公室、文匯報社聯合出品的《大家聊創新》系列紀錄短片第二季,以專家視角講述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邁進的生動實踐。今天推出第五集《無盡的科學前沿》,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教授、化學與材料學院院長趙東元帶你“孔”中看世界,在基礎研究的奇思妙想中,感受科學的無限力量。
冬季的復旦校園,寧靜而雋永。美麗的江灣校區,陽光撫照,日、月湖畔,綠草萋萋。丁零零,一陣鈴聲劃過耳畔,趙東元騎著自行車,來到了先進材料實驗室大樓。
“化學真的是很奇妙。”趙老師說,地球上沒有的,通過化學反應、通過設計、通過實驗,真的是可以創造全新的物質。“我堅持上本科生課‘普通化學’,上了20年。那天拿了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第二天上課,大家著急要看證書,我就拿個袋子,騎著自行車就上課去了,所以他們稱我‘布袋院士’。”
樸素的布袋擺放在專門布置的“功能介孔材料”展廳里。展廳展示了有關微觀世界介孔新材料的介紹、研究進展、研究成果、學術影響、應用領域等,以及各類實物樣品,還保存著一本本實驗筆記。這是科研團隊十年如一日辛勤工作,將奇思妙想付諸實踐的生動記載。
20多年時間里,科學家勇攀一座座科學高峰,把熱愛的事業做到極致,在介孔材料領域取得“從0到1”原創性突破,創制了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帶領團隊發明了20余種以復旦大學命的介孔材料,并將介孔材料成功運用到石油化工、能源環境等領域,創造了巨大價值。趙東元說,回頭看,介孔材料制備從無機到有機的大跨越,只是薄薄一張紙,創新就是捅破這張紙。
因熱愛而執著,因夢想而堅持。成長在上世紀80年代的趙老師說,那時候有句話“學會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他選擇了化學,一點兒也沒后悔。“通過基礎研究,我們還在想象,隨心所欲地去創造‘孔’。”他說,孔就是傳輸物質和能量,包括信息、電磁波的一個媒介、一個通道。其實孔材料無處不在,在催化、儲能、電子材料、化妝品、生物醫療、水處理等領域,跟生命跟AI都可以聯系在一起,有非常廣泛的應用前景。
薛定諤說生命過程是一個負熵過程。在趙東元看來,所謂的負熵過程就是熵驅動的過程,沒有這種過程,是沒有生命的。“同樣化學上也一樣,化學是分子科學,是分子間弱的相互作用和分子自組裝的化學。而造孔的過程就是一個分子自組裝的過程。所以我想攻克這些弱的相互作用,賦予它一些真正能讓人類認識的邏輯和理性。”
在科學山峰上跋涉,很苦,也很酷。趙老師走進實驗室,看到同學們工作服背后的兩句話“科研很苦,堅持很酷”,點了個贊。“科研其實也有樂趣,做出來一個東西,樂趣無窮,要做不出來,那就很苦。”他說,科學家沒有什么成功秘訣,他一直告誡學生,要做一個獨出心裁的與眾不同的科學家,總是要有新的東西。
2024年第一次課題組組會上,趙老師聚精會神地聽著同學們的工作匯報,時不時互動提問,最后他點評說,“我覺得非常好,這里面包括了很多新的方法,讓人眼前一亮,能有啟發,這就足夠了,這是我們基礎研究的一個追求。”
作為導師,趙老師認為,教學不僅僅是簡單地傳授知識,要把科學精神、質疑精神、思索精神傳授給學生。他一直鼓勵學生勇于提出問題,勇于探索“無人區”,具有科研的獨特思維。
作為科學家,趙東元認為,科學是知識,是支撐技術發展的源泉。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才有突破,才有創新,尤其是基礎研究,絕不要去幻想如何快。一個優秀科學家要堅持有創新精神,深邃的思維、理性的思維,不計利害、只問是非。他說:“我們中國人勤勞聰明,抓住科學規律,抓住科學的方法,總有一天我們會有偉大的科學家、偉大的成果,會屹立在世界之林。”
來源:文匯報
最新更新時間:03/08 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