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珍
2023年,全國31省(自治區、直轄市)中,26個省份財政自給率較上年提升,只有天津、山西、陜西、內蒙古和寧夏5個省份較2022年有所下降。31省平均來看,財政自給率從上年的43.3%提升至44.7%。
財政自給率是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和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之比,可以較好地評價地方財政對于中央轉移支付的依賴程度。指標數值越大,說明該地區財政“造血能力”較強,對于中央財政轉移性支付的依賴程度越低;反之,說明地方財政“造血能力”較差,對于中央財政轉移性支付的依賴程度也就越高。
分析師指出,2022年我國集中實施大規模增值稅留抵退稅,導致當年財政收入基數偏低,進入2023年,退稅規模隨之下降,加上經濟轉入疫后修復過程,財政收入呈恢復式增長,多數省份超額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從而推動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對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覆蓋率提升。
“去年31個省份地方財政收入同比均實現正增長,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收入合計117218億元,同比增長7.8%,增速較高主要是2022年大規模留抵退稅、緩稅形成低基數,以及經濟增長帶動稅收恢復性增長。”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恒對界面新聞說。
天風證券分析師孫彬彬在研報中也指出,去年多數省份財政自給能力上升,與疫情后企業復工復產稅收收入增加、地方政府重視防范金融風險化債工作穩步進行以及財政收支整體結構性變化方向等因素有關。
2023年,財政自給率超過65%的5個省份均位于東部地區,其中,上海以86.2%的自給率居首位,增幅較上年擴大5.2個百分點;財政自給率不足30%的7個省份分布在東北和西部,其中,青海不到20%,西藏不到10%。
山西省去年財政自給率降幅最大,較上年下降4.0個百分點。2023年,受煤炭價格下行影響,山西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速大幅放緩,僅較上年增長0.7%,遠低于年初設定的5%的增長目標,在31個省份中排名末位。
盡管2023年地方財政自給率有所改善,但拉長時間來看,多數省份近年來財政收支矛盾加劇,對中央轉移支付的依賴度提高。31省平均財政自給率從2017年的46.3%降至2023年的44.7%,降幅達到1.6個百分點。
羅志恒指出,近年來,地方政府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財政收入端落實減稅降費政策,支出端統籌多重考核目標,基層“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資、保運轉支出)壓力較大。收入和支出的一降一升,加大了地方財政收支缺口。2023年,地方財政依然是在緊平衡下負重前行,收入端受到土地和房地產市場低迷拖累,支出端民生類等剛性支出壓力增加,收支矛盾依然突出。
地方政府也在預算報告中提到財政收支矛盾加大的問題。比如,新疆指出,受經濟形勢影響,財政收入持續增長的基礎尚不穩固,部分地方收入結構有待優化;政策性增資、民生政策提標、政府債務還本付息等支出需求剛性增長,一些地方財政收支矛盾比較突出,預算平衡壓力持續加大。
遼寧省表示,財政收入持續穩定增長基礎尚不穩固,保“三保”、債務還本付息等支出剛性強,基層財政收支矛盾突出。吉林省表示,財政收入規模較小、結構不優,穩定增長的基礎尚不牢固,財源建設還需加強;“三保”保障、政府法定債務付息、化解隱性債務等剛性支出壓力不斷增加,各級財政收支矛盾持續加劇。
羅志恒表示,鑒于地方財政面臨緊平衡的形勢,建議地方政府通過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產權交易、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兼并重組等方式盤活存量資產,回收資金用于重點領域項目建設,擴大有效投資,來提高自身的“造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