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日元貶值影響,日本經濟規模被德國反超,從世界第三大經濟體跌至第四位。
日本內閣府2月15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日本國內生產總值(GDP)初步統計數據為591.482萬億日元。以美元計,約合42106億美元,低于德國的44561億美元。
從表面上看,日本GDP被德國反超原因有兩個:一是日元的持續貶值,2023年,日元對美元貶值約7.6%,歐元對美元則升值約3.1%;二是兩國通脹的差異,受俄烏沖突的影響,去年德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上漲5.9%,日本則增長3.2%。
名義GDP包括貨物和服務的價格變動在內,相較實際GDP,名義GDP更易受到市場價格波動影響。在1月德國公布2023年GDP數據后,日本GDP被德國反超就已幾成定局。
但更深層次來看,日益嚴重的人口老齡化趨勢和缺乏創新活力的產業是日本經濟長期處于疲軟狀態的根本原因。日本制造曾經是質優價廉的代名詞,索尼、松下、日立等品牌可謂家喻戶曉,這些企業的產品也一度引領世界潮流,受到全球各地消費者的追捧,但這些正在成為昨日黃花。
東京大學經濟學教授Tetsuji Okazaki對美聯社表示,最新GDP數據反映的正是“一個衰落中的日本”的現實,而這很可能導致日本在全球存在感的下降。
“比如,幾年前,日本還能以強大的汽車工業而沾沾自喜,但隨著電動汽車時代的到來,連這個優勢都快保不住了。”他說,“展望未來幾十年,日本的前景是暗淡的。”
日本在1968年超越了當時的西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0年,日本被中國反超,從全球第二跌至第三。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預測,日本經濟規模到2026年將被印度趕超。而根據美國高盛公司的預測,到2075年,日本經濟將跌至世界第12位,排在印度尼西亞、巴西和尼日利亞等國之后。
此外,日本內閣府15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第四季度,日本實際GDP同比下降0.4%,連續兩季負增長。根據經濟學定義,當一個國家的GDP連續兩個季度出現負增長,就可以被定義為出現“技術性衰退”。
這給日本央行利率正常化計劃增加了相當大的不確定性。此前日本央行的官員們一直在為4月結束負利率和全面改革超寬松貨幣框架鋪路,日本央行行長植田和男本月初重申,一旦穩定的通脹目標出現,將考慮是否結束包括低于零的借貸成本在內的刺激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