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紀瑤
根據披露完畢的四季報情況,各公募管理人最新的管理規模數據已經出爐。
過去的一年市場呈現“債牛股熊”行情。債券型基金總規模激增,規模增加超萬億。股市巨震之下,指數型基金獲得資金流入,規模增加超過4000億元,而主動權益類產品則由于業績虧損、份額贖回等原因,規模縮減不少。
2023年的市場特征和資產配置走向給擅長不同領域的公募管理人的規模及排位帶來不同的影響。擅長貨基、固收和發力指數的公司總規模在四季度乃至全年實現了大漲,而主打主動權益的公募管理人略顯失意。
值得注意的是,前20位公募管理人的非貨規模合計占比下降,部分腰部基金展現出發展勢頭。
截至2023年底,公募公司管理總規模為27.35億元,前十位公募管理人總規模合計達10.89萬億元,占比為39.82%。
目前,公募基金管理總規模超過萬億的仍為5家。易方達基金仍以1.67萬億的總管理規模位居第一,但四季度規模減少約388億元。
廣發基金、南方基金總規模縮減超500億元,其中,廣發基金總規模單季度縮減超800億元,降位至第三。華夏基金總規模增長約146億元,躍居第二。
天弘基金受益于余額寶單季度規模暴增,總規模增長了265億元,名次上躍一位。招商基金總規模單季度增長了320億元,位次上升2個名次,進入前10。
前10名位次相對較為穩定,博時、富國和嘉實位次不變。鵬華基金掉出前十名之列。
非貨數據來看,規模變化則更體現出各家戰略布局重點。
易方達基金非貨規模達到10159.09億元,仍是全市場唯一一家規模超萬億元的公募管理人,但四季度減少219.42億元。
非貨規模在6000億元以上的公募管理人少一位,目前富國基金、招商基金、嘉實基金、博時基金、南方基金非貨規模均在5000億元以上,匯添富基金、鵬華基金非貨規模在4000億元以上。非貨規模在3000億元以上的有6家,較前一季度多一位交銀施羅德基金。
受益于ETF的發展,華夏基金非貨規模達到8742.58億元。單季度規模增加了約200億元,全年非貨規模增長超1200億元,為全年非貨管理規模增長第一。
單季度非貨規模增長方面,博時基金規模增長量第一,單季度漲約380億元,其中固收類規模增長了約330億元。嘉實基金單季度規模增長約200億元,全年規模漲幅超750億元。招商基金、華安基金、中銀基金單季度規模增長在150億元上下。其中,華安基金和中銀基金排名分別上躍4、2名。
另外有7家規模縮減超200億元。廣發基金、南方基金和工銀瑞信基金規模縮減最為顯著,均減少超250億元。富國基金、匯添富基金、中歐基金規模減少超200億元,中歐基金名次降3名。
同樣地,受益于指數基金發展,2023四季度非貨規模增長約50億元。華泰柏瑞基金2023年全年非貨規模增長超600億元,名次躍升8位。
值得注意的是,前20位公募管理人非貨規模的總體優勢有所弱化。
四季度前20位公募管理人非貨總規模為9.38萬億,占該季度非貨總規模16.23萬億的57.79%。三季度,前20位公募管理人非貨總規模9.43萬億,占比為58.93%
相應地,腰部機構展現出發展勁頭,經界面新聞記者不完全統計,永贏基金單季度非貨規模增長約165億元,大成基金單季度規模增長約154億元。還有長城基金單季度規模增長約176億元,鑫元基金單季度規模增長約175億元,方正富邦基金、國投瑞銀基金、鵬揚基金單季度非貨規模上漲超100億元。
某行業人士表示,公募競爭激烈,尤其是頭部。對公司而言,不允許在某類產品上存在短板。規模逆勢增長的機構注重多產品布局,在去年權益市場不佳時,抓住了指數基金和固收的機會。對于腰部機構而言,能在市場展現出某個特征時,抓住相應風口,便可以獲得規模顯著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