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黃景源
界面新聞編輯 | 彭朋
1月24日上午,上海市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舉行大會發言。
針對如何助力上海科創中心建設“加速跑”?上海市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所長蘇良碧在代表九三學社上海市委進行發言時表示,2023年全球研發投入百強中國企業,上海企業數量、投入強度有待加強,亟需全力加強企業基礎研究,補齊這一“關鍵短板”。
蘇良碧指出,上海企業企業基礎研究需求大、能力弱。調研顯示,上海58.2%的科技企業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企業迫切希望與高校院所建立基礎研究穩定合作。
基礎研究投入大、周期長、風險高,科技強國和科創城市無不以“真金白銀”撬動企業加大基礎研究投入。近年來,上海相關部門已制定若干鼓勵政策,但在經費支持、國企考核、貢獻獎勵等方面,激勵企業開展基礎研究的實招還不多,整體推動的力度還不夠。
為此,蘇良碧代表九三學社呼吁,要大力推動企業成為基礎研究生力軍,出臺“上海市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實施意見”,探索科技領軍企業牽頭并聯合高校院所開展目標導向基礎研究的“鏈主制”模式;同時推動更多企業圍繞上海“3+6+4+5”重點產業提出基礎研究任務,在指南形成、立項評審、項目實施、成果評價、創新平臺建設等方面提升企業參與度和話語權;將基礎研究投入加計扣除納入國企科創考核,試點國企重點科研人員薪酬額度單列并與市場接軌,建立國企基礎研究容錯機制。
蘇良碧還建議,要統籌布局上海基礎研究先行區、高校基礎研究高地、國有企業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等重大舉措;提高企業承擔上海重點產業基礎研究項目的支持力度;設立科技領軍企業深度參與的基礎研究中心項目,給予高強度、長周期支持。
世界已經進入大科學時代,上海如何應對?
上海市政協委員、復旦大學人類表型組研究院執行院長田梅發言時建議,以國際大科學計劃為引領,增強上海跨學科跨層級跨領域創新協同效能。
“以探索前沿知識和解決重大全球問題為目標,通過支持大科學計劃、大設施建設,凝聚大團隊、引領科學大發現,驅動未來大產業,正在成為大科學時代的發展趨勢。”田梅表示,大科學計劃往往持續二、三十甚至五十年,具有投資強度大、多學科交叉、全球化協同、全鏈條創新等特點。
田梅建議,對上海牽頭實施的大科學計劃給予持續重點支持,建立若干國際大科學計劃的全球總部,建設支撐性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立面向全球科學家開放共享的國際數據中心、資源中心、樣本中心和培訓中心,打造國際化、開放性的新型研發機構和高能級創新平臺,以頂尖設施和優勢資源吸引全球頂尖人才匯聚上海、落戶上海。
在成果轉化領域,田梅建議,圍繞大科學計劃,研究建立配套的多層級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產業創新聯動項目體系與接力轉化機制,建立概念驗證平臺和專業化高質量孵化器,依托“天使會”等對一些高風險高成本的技術開展募資和投資,促進技術熟化孵化,解決好一批初創企業“墻內開花墻外香”的現象。
國際大科學計劃的實施,一定會產生海量高價值大數據、聚集大批高層次人才。這兩大“金礦”的交融促進,將推動上海成為全球創新體系的強大引擎。
為此,田梅認為,上海一方面要圍繞數據要素賦能創新發展,鼓勵大科學計劃的牽頭和參與主體在數據治理、跨境數據服務、數據交易、數據內容產業培育等方面開展“先行先試”改革探索,形成一系列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舉措與機制。
另一方面,上海要構建多層次人才的認定、服務和創新生態體系,出臺有針對性的優先、優惠政策,積極鼓勵與扶持參與大科學計劃的科研管理、標準化、國際合作相關高水平專業人才扎根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