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辛圓
近期,包括廣東、江西、安徽在內的多個省份相繼召開會議部署推進新型工業化有關工作,提出要以“鏈群”為抓手,加快傳統產業煥新、新興產業壯大。
1月19日,廣東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審議通過《廣東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促進條例》,為廣東全面提升“制造業當家”優勢提供法律依據和制度保障。這是全國首個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制造強省的專門立法。
《條例》明確提出,推動制造業設備更新、工藝升級、數字賦能、管理創新,支持企業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對現有設施、工藝條件及生產服務等進行改造提升,同時規定省人民政府可以根據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實際需要統籌安排資金支持制造業企業開展技術改造。
同一天,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在南京召開,會議提出,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實施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專項行動、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加速行動;推動制造業不斷邁向高端化,深入推進企業技術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示范企業“點—鏈—面”結合的產業創新載體建設。
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對界面新聞表示,地方發力新型工業化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選擇。
“新型工業化不僅意味著技術的更新迭代,更代表著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通過引入先進技術、提升生產效率、降低資源消耗,地方經濟有望實現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發展。此外,新型工業化還能帶動相關產業協同發展,形成產業集群效應,進一步提升地方經濟的整體競爭力。”他分析稱。
朱克力指出,在新型工業化推動下,一方面,新技術應用將提升傳統產業附加值,使其更具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新興產業發展將創造新經濟增長點,為地方經濟注入新的活力。在此過程中,新型工業化還將促進就業、改善民生,推動地方社會經濟全面進步。
從各地工業和信息化會議透露的信息可以看到,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是地方主攻方向。
比如,1月17日召開的江西省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提出,以制造業創新驅動、數智化改造、綠色低碳轉型為路徑,大力實施運行提質提效行動、鏈式集群提升行動、“智改數轉網聯”行動、技術改造升級行動、創新綠色融合行動、主體培育壯大行動等六大行動。
1月11日,安徽省召開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智能綠色制造強省大會,會議提到,推進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打造新能源汽車、智能語音及人工智能、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新材料等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加強未來產業發展規劃指導,培育一批產業生態主導型“鏈主”企業,支持更多中小企業打造成制造業單項冠軍、“小巨人”、專精特新企業,加快壯大新質生產力。
除了對2024年工業經濟發力的重點領域做出部署,一些省份還提出了量化指標。例如,湖南省提出,2024年,全省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7%,新增規模工業企業1000家以上、百億工業企業10家。江西省提出,力爭全年調度投資億元以上項目3000個左右,帶動全省完成工業固投5000億元左右。
“各地之所以重視產業鏈集群,主要是由于產業鏈集群能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促進產業協同發展。地方希望通過打造產業鏈集群,更好地整合資源、優化布局,形成產業發展的良好生態。”朱克力說。
中國商業經濟學會副會長宋向清對界面新聞表示,與歐美日等先進國家世界級產業集群相比,我國現有的先進制造業集群還存在一些短板,比如產業集群分布不均衡,集群內頭牌企業國際競爭力尚需提高,網絡化產業集群組織需要強化,競爭性產業集群競賽機制不足,集群推進體系和機制不完善,集群創新生態尚需優化等。
對于發展先進制造業集群,宋向清建議,首先需要的是大力度破除行政壁壘和制度壁壘,共享最優制度,倡導建立跨行政轄區的集群聯合建設機制。
其次,他指出,要大力促進企業自主創新和聯合創新,共享創新成果,倡導建立集群內企業分工協作的全產業鏈創新發展機制。此外,要大力度培養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養未來國內外市場上的先進制造業隱形冠軍,為集群科創企業厚置優渥的發展沃土,促進集群快速梯次成長。
朱克力補充道,各地打造產業鏈集群,應明確產業發展方向和定位,避免盲目跟風;注重產業鏈的完善與優化,形成上下游協同發展的良好機制;加強政策引導及其一致性評價,為企業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與支持。通過上述措施的實施,各地有望打造出差異化的、具有競爭力的產業鏈集群,為地方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