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一:“五篇大文章”促進ESG發展
2023年底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指出金融要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服務,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這將成為今后一個時期的金融工作的重點。在這“五篇大文章”中,綠色和普惠是ESG的重要組成部分,科技、養老和數字與ESG的數據安全、社區發展、長期資本等議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五篇大文章”將促進中國ESG保持快速發展。從資產類別看,綠色信貸依然是占比最大的泛ESG資產,自2021年開始,綠色信貸已連續三年保持超過30%年均增長,預計2024年仍將保持增長勢頭。
綠色金融和普惠金融“兩篇文章”相互融合的情況會增加。政策層面看,中央深改委在2022年提出要促進普惠金融和綠色金融的融合發展;國務院在2023年的《關于推進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中,也明確要求發揮普惠金融支持綠色低碳發展作用。實踐層面看,已有不少銀行在設計面向小微企業和個人消費者的綠色金融產品和ESG理財產品。建議市場機構2024年在綠色和普惠結合方面著力進行融合創新。
趨勢二:地方綠色金融政策層出不窮
地方綠色金融創新是中國綠色金融發展的特色之一。自2017年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啟動以來,試驗區數量已經從五省八地擴大到七省十地。浙江湖州等試驗區銳意創新,積累了一批成果。下一步,這些成果如何推廣、試驗區是繼續擴大試點范圍或是升級現有試點都很值得關注。此外,暫未被納入試點的地區也有可圈可點之處,如深圳的環境信息披露、綠色網點工作等,均已具體落地、深入實施。
地方綠色金融也越來越多與“雙碳”目標協同。很多地方將綠色金融作為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手段,從政策名稱就可以看出來。譬如《上海銀行業保險業“十四五”期間推動綠色金融發展服務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的行動方案》、《北京銀保監局、天津銀保監局、河北銀保監局關于協同推動綠色金融助力京津冀高質量發展的通知》等。2024年,預計這一趨勢仍將持續。此外,氣候投融資試點2022年正式啟動,2024年將出現一些早期成果,建議關注試點成果的擴展趨勢。
趨勢三:多市場、多舉措強化ESG監管
在綠色金融和ESG市場快速發展的同時,監管部門也在加強監管。這體現在多個市場,包括信貸市場、債券市場、基金行業等;表現為多種舉措,包括統計監測、信息披露和考核評價等。2023年,綠色債券標準委員會組織數次會議,出臺《綠色債券存續期信息披露指南》等文件,對促進綠色債券市場健康發展有積極作用。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提出,要逐步形成與碳排“雙控”相匹配的金融政策安排、將綠色轉型進展納入日常的監管評價、完善綠色金融監管指標體系,或將成為2024年綠色金融監管的重點。
在境外市場,ESG監管趨嚴態勢明確。譬如,歐洲出臺了《歐盟綠色債券標準》、《企業可持續發展報告指令》,并正在推動企業可持續發展盡職調查;加拿大出臺了《負責任投資基金識別框架》;日本也在《金融工具業務經營綜合監管指南》中納入反漂綠要求。特別值得關注的是,ESG評級服務和數據產品已成為近年來的監管重點,新加坡和歐盟已發布監管文件,香港也計劃推出監管措施,值得引起境內監管機構的關注。
趨勢四:轉型金融成為新的增長點
轉型金融能夠幫助傳統高碳行業獲得融資支持從而實現低碳轉型,是對狹義的綠色金融的有益補充。從市場潛力看,轉型金融的規模有望超過狹義的綠色金融,成為新的增長點。近兩年,央行將轉型金融作為重點工作,已組織編制鋼鐵、煤電、建筑建材、農業等重點行業的轉型金融目錄。預計目錄的發布將極大推動轉型金融的快速發展。一些地區如上海、湖州、重慶推出轉型金融目錄,河北出臺鋼鐵行業轉型金融工作指引。這些地方先行先試的效果值得關注。
轉型金融需要配套的政策工具與金融產品。碳減排支持工具是激勵轉型的重要政策創新,自2021年底創設以來,已發放再貸款數千億元,成效顯著,央行已宣布該工具將延至2024年末。預計,伴隨轉型金融目錄的出臺,在貸款、股權、債券、保險等領域會出現更多的轉型金融創新工具和產品。此外,對金融機構而言,實現資產層面的有序轉型,除了產品創新外,還要重點關注資產碳核算和氣候信息披露、轉型風險管理等工作。
趨勢五:保險引領資產所有者加速推進ESG
具有長期屬性的資產所有者是ESG市場驅動力的重要源泉。《資產所有者責任投資調查報告(2023)》顯示,境內市場資產所有者的ESG意識逐步提升,過半受訪機構總是會考慮基金管理人實施盡責管理的能力。近兩年,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也通過委托境內外基金管理人開展ESG投資等方式加速推進ESG。
在眾多資產所有者中,保險業正異軍突起,成為近兩年推進ESG的最亮眼的資產所有者。譬如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發布了ESG盡責管理倡議書、出臺《盡責管理準則(草案)》;國壽資產、太保資產、泰康資產等機構積極參與中國氣候聯合參與平臺(CCEI)。監管推動是重要因素:2022年,保險業監管發布《銀行業保險業綠色金融指引》《綠色保險統計制度》;2023年保險行業協會發布《綠色保險分類指引》《保險機構ESG信息披露指南》。這些都釋放出清晰的政策信號。預計2024年,我們將看到更多保險集團從集團層面和負債(承保)端、資產端推進ESG的戰略規劃和產品創新。
趨勢六:綠色債務融資市場日漸多元化
2023年,在全球綠色債券市場表現欠佳的情況下,中國綠色債券市場仍保持平穩。從發行人看,金融機構發行的綠色金融債券規模持續增長、央企和地方國企成為綠色債券的絕對主力發行人。預計2024年仍將保持這樣的結構特征。2023年底,證監會和發改委聯合發文支持中央企業發行綠色債券,效果將會在2024年逐漸顯現。
從品類看,綠色債券的品種已十分豐富,包括普通綠色債券(含藍色債券、碳中和債)、碳收益綠色債券、綠色項目收益債券和綠色資產支持證券。低碳轉型債券、可持續發展掛鉤債也形成一定規模。除傳統債券市場外,貼標綠色貸款、可持續發展掛鉤貸款、以綠色資產為底層資產的REITS產品等也時有出現,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擴展了綠色債務融資市場。但如何避免漂綠、提升可信度,仍是發行人要時刻考慮的問題。
趨勢七:ISSB開始生效,信息披露格局生變
2024年,國際可持續準則理事會(ISSB)的兩項準則:IFRS S1(一般披露)和IFRS S2(氣候披露)正式生效;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組(TCFD)的監督職責也正式移交給ISSB。全球ESG信息披露格局由此生變,預計將在今后數年形成ISSB、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RI)及歐盟企業可持續發展報告指令(CSRD)三足鼎立之勢。但不管遵循哪個標準,氣候披露都是披露重點。越來越多的企業要開始測算碳排放量,領先企業要學習運用氣候情景分析方法評估氣候韌性,金融等重點行業要探索測算范疇三排放。
在國內,央行、財政部、證監會、國資委、生態環境部等各部委都將在各自職能范圍內推動ESG或環境信息披露。其中,財政部采取何種方式促進ISSB的應用將引起各方關注;證監會已指導交易所起草上市公司可持續信息披露指引,若能順利發布,將會極大促進上市公司發布ESG報告的熱情,繼而對非上市公司產生同儕效應。
趨勢八:雙COP之年,TNFD欲沿襲TCFD之路
2024年是雙COP之年:哥倫比亞將在10月舉辦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六次會議(COP16);阿塞拜疆將在11月舉辦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九次締約方大會(COP29)。兩個COP的依次舉辦將會引起全球矚目,氣候與自然如何協同發展將得到更多關注。與此同時,巴西成為2024年G20輪值主席國,該國亞馬遜雨林被譽為“地球之肺”,預計G20可持續金融工作組也將重視生物多樣性議題。
不少人認為,繼氣候變化之后,生物多樣性將成為ESG領域的新興熱點。在此背景下,自然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組(TNFD)應運而生。自2021年成立以來,TNFD歷經4個測試版本,最終在2023年9月正式發布。從命名到框架,無不透露出與TCFD的相似之處,TNFD的框架也同樣包括治理、戰略、風險和影響管理、指標和目標四大支柱。不難預見,TNFD希望沿襲TCFD的成功之路,成為監管部門特別是金融監管部門采納的披露框架。結果如何還未可知,但對企業和金融機構來說,先行學習是很有必要的。
趨勢九:可再生能源兩倍增,關鍵礦產受重視
COP28在阿聯酋共識中寫入“轉型脫離化石燃料”,尋求經濟、可靠的替代能源顯得越來越緊迫。關于替代能源的選項,主要國家已經有共識:一是發展可再生能源,100多個國家計劃在2030年將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實現兩倍增(即現在的三倍);二是發展核能,20多個國家計劃在2050年將核能裝機容量實現兩倍增。對風力、光伏發電產業鏈上的中國企業,可再生能源兩倍增無疑是巨大利好,展現出極其廣闊的市場前景。預計,2024年中國的風光產業鏈企業都將進入加速跑的狀態。
與新能源相關的產品成為中國出口的新增長點,這些產品被稱為“新三樣”,即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和光伏產品。它們和鋰、鈷、鎵等關鍵礦產(也稱轉型礦產)密切相關。可以預見,隨著全球需求和中國出口急速增長,各方對關鍵礦產議題的關注度將大幅提升。從ESG角度看,關鍵礦產的開采和加工涉及到環境、勞工、社區問題,極易引起爭議。“新三樣”產業鏈上的中國企業有必要做好ESG風險的管理,做好防御。
趨勢十:生成式AI技術引發ESG關注
ChatGPT橫空出世,讓生成式AI技術闖入主流視野。這項技術確實強大,在各行各業都可施展拳腳,有效提升數據處理、文本寫作、創意設計等效率。不難想象,生成式AI也可以在ESG行業中找到應用場景,譬如ESG報告寫作、ESG評級分析等。雖然這些探索都還處于早期階段,但其潛在價值和影響不可小覷。
另一方面,研發應用生成式AI技術的企業,要充分重視其可能引發的ESG風險。風險因素涉及科技倫理、版權保護、數據安全和隱私等方面,企業應防止生成式AI技術不受控制地應用。此外,生成式AI技術因為對算力要求極高,所以會產生較大水耗、能耗和碳排放,應予考慮。最后,從宏觀角度看,生成式AI技術可能會改變社會的崗位需求,造成部分人的失業,包括應用生成式AI技術的企業在內的各方應有所預見、提前干預,譬如通過開展技能培訓,讓從重復繁瑣任務中解放出來的員工承擔更關鍵和更具創造性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