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楊舒鴻吉 實習記者 張航
界面新聞編輯 | 謝靈寧
《繁花》收官了,但是黃河路營造的綺夢還在繼續。
隨著電視劇帶來的“長尾效應”,黃河路成為新晉打卡點。尤其是劇中“至真園”的原型“苔圣園”餐廳更是一座難求。黃河路一眾大小餐廳,也在蜂擁而至的客流中,失去了往日安靜節奏。
但是不少打卡者乘興而來,失望而歸,“沒有劇中令人炫目的街景,打卡餐廳的菜品和服務也是一眼難盡。”走過30年風雨的黃河路不僅未能乘勝撩撥起“圍觀”群眾的消費熱情,更讓黃河路餐飲從業者擔心“曇花一現”的客流加速老牌餐廳的退場。
前有淄博燒烤,今有哈爾濱冰雪,在《繁花》帶動的流量推動下,無論是游客還是業者,都在期盼,黃河路能否乘勝追擊,復現輝煌?
黃河路再現30年前大客流
1月9日上午十點不到,757米的黃河路就人頭攢動。比鄰“宇宙中心”南京路,上海地鐵流量最大的人民廣場站將“尋找寶總”的客流源源不斷送至黃河路。苔圣園餐廳門口,公安民警加派警力維持秩序,避免拍照打卡的人群擁堵了路口。
在苔圣園內,餐廳經理陳宗余疲于應付前來訂位的食客,“沒有位置了,春節前的訂位都已經滿了。我們上菜慢,散客如果能等的話,我們可以安排。”為了讓更多人聽到目前的情況。她不自覺地提高了嗓門。因為客流較多,苔圣園不得不使用手寫取號。這一做法也讓食客詬病,“太跟不上時代了。”
陳宗余告訴界面新聞記者,《繁花》電視劇從開播至今,帶來了一波大客流。餐廳全員已近一個月無休。為了抓住這波流量,餐廳還推出了“繁花”套餐。
這樣的場景讓陳宗余回憶起了電視劇里所描述的90年代。資料顯示,苔圣園始建于1993年,是黃河路上高檔餐廳之一。“當時我就在這里工作,那個時候,一晚上不停的翻臺,夜間經營可以一直持續到凌晨5、6點。”
陳宗余并不否認黃河路的沒落,“這樣的場景在過去20余年間都很罕見,目前餐廳在消化這波客流的過程中面臨困難。從預訂渠道到菜品,仍不能給到顧客保證。員工也在加班加點,努力為食客提供好服務,留住顧客。”
和苔圣園一強之隔的乾隆美食主打海鮮,同樣成立于1993年,是黃河路上的老牌餐廳之一。
看完《繁花》,在黃河路老字號餐廳乾隆美食工作達31年的王金招,無法將自己對應上劇中的某一個角色,“覺得劇中每一個人都像我,但是每一個人又都不像我。畢竟和90年代相比,黃河路已經不復當年。”
她回顧到,黃河路上鼎盛時代共有100余家個體餐廳,共同構成了黃河路的繁榮格局。乾隆美食是當時的頂流餐廳之一,豪華裝修和主打海鮮的風格,不僅吸引上海本地的食客,也吸引了各地來滬游客。”
王金招告訴記者,自從《繁花》播出后,餐廳客流出現了明顯的上升。包間預定已經排期至大年初五。
百余家個體餐廳已不到10家老字號
黃河路位起源于清光緒十三年,原稱派克路(Park Road),1943年10月改現名。
20世紀80年代,隨著社會生活回歸常態,節假日外出就餐的市民逐漸增多。上海的飯店、餐飲網點在餐位、菜式和服務上已不能滿足需要。個體餐廳開始聚集在乍浦路等街區,形成美食街區。
黃河路的興起,源于一封來信。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發布的相關資料顯示,1992年2月,黃浦區人民政府收到一封來滬出差干部的來信,建議在南京路旁增設一些飯店。1993年初,開發黃河路美食街方案經區長辦公會議原則同意后,便開始了改造建設。經過各方8個月的協力推進,9月30日,黃河路美食街開張迎客。
開街后的黃河路美食街曾是個體餐飲的大本營,其主打的“海派”和“弄堂美食”集聚了中西菜肴,各具特色。
上海城市史專家、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三級調研員、《方志上海微故事》主編沈思睿在點評黃河路特色時表示,黃河路美食街雖然是由官方推動,但大部分的業態還是個體經營。這在《繁花》劇中有充分的表現。各家食肆多以家常小酌為主,有些思路活躍的店家逐步嘗試中西合璧的模式,菜肴、店內裝潢各具特色,很受饕餮客的歡迎。
數據顯示,1996年,到訪黃河路的中外賓客達100多萬人次。
黃河路另外一個特色就是各類經貿商務活動的舞臺。
沈思睿告訴界面新聞記者,乍浦路的興起與繁榮,有部分原因是因其毗鄰當時的上海證券交易所(外白渡橋北堍浦江飯店)。而黃河路的有些餐廳和包房基本上也成為生意搭子、股票圈子的固定聚會場所。晚上一間大包房十余人,開銷過萬是稀松平常的事情。一天下來,營業額十幾萬的不在少數,有的主廚月薪過萬。
黃河路餐飲經營總面積也從1993年的約2800平方米猛增至1998年的5萬平方米。經營品種也從起初單一的面食、上海本幫菜、大眾家常,發展至各地風味佳肴、點心千余種。經營創利從1992年不足百萬元,至1997年僅上繳稅金就達850萬元。
黃河路美食街,在改革、開放春風吹拂下,生機盎然、滿目生輝。
黃河路的鼎盛時期,前后不過5年。
沈思睿在有關黃河路的研究中提到,從外部因素來講,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黃河路迎來第一個“寒冬”。2003年“非典”疫情又是一波沖擊。這些不可抗力,使得黃河路食客人流銳減。另外的因素就是,日趨白熱化的餐飲業競爭。新舊更替,不斷洗牌。
“就像《繁花》劇中的一句臺詞:想在黃河路上立足,原地踏步是不行的,一定要懂得進退自如。黃河路最早的業態是解決了吃飯 ‘從無到有’的問題,而其后那就是百花齊放,你方唱罷我方登場了。”沈思睿說。也正是從那時候開始,黃河路當街拉客的現象出現了,并愈演愈烈,令人大倒胃口。
租金和人力成本的大幅攀升也是黃河路衰落的原因之一。這對于市中心城區無自有產權的店鋪來說,是一道難解的題。
沈思睿在研究中還指出,進入21世紀,上海的餐飲業迅猛發展,黃河路的更新速度顯然落伍了。2000年,杭幫菜異軍突起,給黃河路帶來了第一波沖擊。此后,制作精美的廣府菜、辛辣鮮香的川菜,甚至世界各國美食登陸滬上,不斷影響著食客們的選擇。
另一方面,商業綜合體(Shopping Mall)的崛起又給臨街而建的美食街帶來更大的挑戰。美食品牌更希望進駐大型商場。因為商業綜合體的優勢在于各類休閑娛樂設施種類齊全。僅美食區部分,也通常有合理的規劃,大中小型餐飲面面俱到。這更符合顧客不斷求新的消費心理,也能更快地聚集人氣。沈思睿說。
30余年間,黃河路餐飲大浪淘沙,100余家各色餐廳逐步退出,僅剩不到10家堅持至今。
王金招透露,“隨著黃河路的沉寂,乾隆美食也沒有當年的風光。餐廳老板在30年間,陸續花費3000余萬元進行數次重新裝修,但是均無果。”
雪上加霜的是,自去年起,苔圣園和乾隆美食陷租約糾紛。
楊浦區人民法院于2023年8月22日發布的開庭公告顯示,上海東方漁人碼頭投資開發有限公司與上海九福苔圣園酒家有限公司、上海純園苔圣園酒家有限公司相關房屋租賃合同糾紛。
而乾隆美食則在2022年被訴至黃浦區人民法院。原告上海楊望實業有限公司認為乾隆美食存在《放低租賃合同》違約情形,要求解除租賃合同、支付租金及滯納金。
而乾隆美食則認為,自1999年起租賃系爭房屋,為社會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近年又斥巨資重新裝修,卻碰到新冠疫情暴發,疫情下無法正常經營,卻仍保證員工就業,如解除合同將導致大量員工失業,不利于穩定就業和中小微企業發展。因此符合減免情形。
2023年5月,該院一審判決乾隆美食敗訴,要求乾隆美食之都支付租金30萬元及相關滯納金5000元。
王金招透露,這一訴訟讓餐廳的經營更加困難。在沒有《繁花》播出之前,餐廳就已經因為客流不佳,面臨關閉的風險,王金招擔憂,不知道這波流量能否扭轉局勢?
復興黃河路,留住城市“鄉愁”
在沈思睿看來,《繁花》熱播,正是復興黃河路,進行城市更新的好時機。
《繁花》的熱播,讓黃河路重歸大眾視野。20世紀90年代那些熱血沸騰的記憶似乎又回來了,這幾天看新聞,黃河路鳳陽路口的人流已有趕超武康大樓的趨勢。這當然是好事,但“流量”如何變成“留量”,這始終是挑戰。"我個人觀點,黃河路再次回到原來那種霓虹閃耀、摩肩接踵的美食街,幾乎沒有可能了,而且也不必做那樣的選擇。如何吸引年輕人群,如何煥新更時尚的業態,如何借助上海城市微更新的契機,打造更具活力和體驗感的街區,可能是一個未來的方向。"沈思睿說。
正值上海兩會前夕,《繁花》引發的熱潮,也引發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注意。如何讓黃河路升級,成為他們熱議的話題。
據黃浦區政協相關報道顯示,2024年1月9日,黃浦區政協三屆三次會議開幕,圍繞“高效能治理——夯基礎、強體系,全力打造人民城市最佳實踐樣板”專題。在這場會議上,追劇委員們從基層治理和數字轉型等方面進行分析,圍繞復興黃河路,發表了相關看法。
城市更新,不止要向前看,也要回頭看。
復旦大學國務學院大都市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復旦大學國務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陳水生教授認為,黃河路應乘《繁花》東風謀求復興,“在這樣一個流量時代,每個城市都應該抓住每一次機會,將其流量轉化為城市吸引力、競爭力和城市魅力。流量IP轉瞬即逝,需要系統謀劃,有序推進。”
他建議,可結合《繁花》這個電視劇凸顯的黃河路的特色及黃河路本身的歷史特征與文化底蘊,堅固黃河路的地理區位以及上海國際大都市的發展定位所形成的國際化特色,將本土化、在地性、生活化、歷史性與國際化特色統一起來,將黃河路打造成特色街區。
上海不缺特色街區,從Citywalk圣地武康路,到潮流生活街區愚園路。巨民路、富民路、長樂路更是成為特色商業聚集地。
在陳水生教授看來,上海在城市更新中有不少成功的案例,新天地是典型代表;黃浦江和蘇州河的“一江一河”空間再造也非常成功。這里面的有益經驗都可以借鑒,比如政府要做好規劃、引導、協同和監督的角色;要重視市場機制,引入多元建設主體;要以人民為中心,維護市民利益和滿足市民多元需求;要保留城市記憶、歷史與文脈,將歷史、現在與未來融合;要重視公共空間建設,不能純粹建設生產空間和商務空間。
2024年第一個工作日,上海市舉行全市城市更新推進大會。會上,上海市委書記陳吉寧強調,要在城市更新中打造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城市相適應的群眾生活居住空間。城市更新一頭連著民生,一頭連著發展。
陳水生建議,要科學設定黃河路的發展定位與功能。要將黃河路打造成什么樣的街區?在這個過程中要借助專業力量進行科學規劃,相關部門可聽取多方意見。同時,相關部門在規劃和建設不要操之過急,也不要僅僅追求經濟目標,而要將黃河路的發展、改造與黃浦區的更新改造結合起來。其次,黃河路的復興改造要體現上海特色、超高品質與生活氣息,不能僅僅是“高大上”,而要更具煙火氣,形成一張上海城市街區復興的“名片”。再次,復興改造不能割裂歷史與傳統,而應保留城市“鄉愁”與記憶,突出一些《繁花》的元素;最后,黃河路復興需要民眾的認同與支持,復興過程需要平衡本地居民的生活體驗感與游客的喜好度,不可偏廢一方。
“城市更新最終是為了創造和諧宜居空間,滿足民眾的幸福生活。”陳水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