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張熹瓏
12月26日8時,第一趟列車緩緩駛入并停靠在新建廣州白云站,這個國內規模最大的TOD大型綜合交通樞紐正式投入運營。
這是國內首次在鐵路站臺上方大規模“造地”的大型站房。“造地”總面積約6.8萬平方米,南北14棟高層塔樓和四角4棟超高層上蓋塔樓涵蓋辦公、商業、酒店等多種形態。
廣州白云站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站城融合綜合體。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廣州白云站設計負責人黃波接受界面新聞等采訪時指出,白云站整體面積接近150萬㎡,包括129萬㎡的樞紐面積和18萬㎡的地鐵范圍;其中客運部分為14.5萬㎡,整體站房為45.3萬㎡。
所謂“站城融合”,是指鐵路車站與城市空間緊密融合,將交通功能與城市公共服務功能有機銜接。站城融合一體化模式,又被稱為TOD(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模式,即公共交通先導型城市開發,強化車站與相鄰街區的融合度。
在業內,鐵路車站的變遷有四代之說。第一代車站的范本有北京站、長沙站,屬于“有站無城”,功能相對單一。第二代以上海站為代表,開始將長途客運、地鐵等城市交通引進火車站,屬于“站城分置”。目前國內以第三代車站為主,包括北京南站、武漢站、上海虹橋站,以高鐵站為中心,銜接其他交通。
廣州亦是一個車站迭代的典型案例。廣州南站為第三代車站,屬于單體站房;而第四代的廣州白云站是綜合開發,公寓、寫字樓、地鐵也是規劃的一部分。除了廣州白云站,通州站、杭州西站也是站城融合4.0時代的代表。
站城融合一方面體現在有足夠的交通配套疏散旅客。廣州白云站的“四角開發”分別銜接不同市內公共交通——西北角是公交車,東南角是長途汽車,西南角為運營管理中心,東北角是旅游大巴集散地。
“公交和長途這兩個點基本上和自駕車是錯開的,實現旅客的提前分流。”黃波提到,最大的特點是,機動車輛是從上往下運行,旅客是上進下出,車流和人流完全匹配,最大限度減少了旅客的步行量。
目前,廣州白云站跟地鐵8號線相連,根據中長期規劃,未來還將與另外5條地鐵線連接。“雖然有更多的人在車站進出,但對城市交通的影響會非常小。”黃波表示。
更重要的是,車站的功能逐步多元化,來車站可能不是為了坐車,還可以開會、逛街、拍照打卡,車站附近的廣場,也將演變為市民的公共空間。
開通首日,廣州白云站首先迎來的不是旅客,而是觀光客。12月26日上午,從地鐵通往車站400多米連廊里的自動扶梯,到下沉廣場的標志性裝置,再到車站內的大廳、自動售票機附近,大批市民在此處游覽、合影,宛如逛某個知名景點。
“廣州白云站對標的是新加坡國際機場,借鑒了光谷空間、室內綠植、節能減排等。”中鐵建工白云站項目辦公室的王天水告訴界面新聞。根據設想,未來周圍物業建成后,市民可以通過呼吸廣場去往酒店、寫字樓和公寓;商務旅客在上蓋的寫字樓開完會,10分鐘后就能抵達車站坐車。
不過在國際上,站城融合并非新鮮事。在日本,很多車站就設在商圈里。以東京站為例,位于千代田區丸之內商業圈中心,商業建筑面積達22.5萬㎡。王天水提到,白云站的設計有4家設計單位參與,其中就有1家日本單位。
他認為,大型站房建設的趨勢會減少:“前兩年規劃的高鐵站都比較大,但這種現象會減少。鐵路車站需要匹配當地經濟和人口,否則會增加浪費率。”
對于廣州而言,白云站除了迭代鐵路車站外,另一項重要的任務在于盤活鐵路樞紐的客站運能。
根據規劃,白云站是高鐵、普速、城際為一體的樞紐中心站,將承擔京廣高鐵、廣湛高鐵、廣清城際、京廣鐵路、廣茂鐵路等線路的始發終到作業,未來還經由聯絡線與廣州南站連通。
此前,位于市中心的廣州站、廣州東站將改造為高鐵站提上進程,白云站的建成提供了先決條件——前兩個車站的全部普速客車將由白云站承接。
“屆時白云站作為城區內的唯一大客站,要承擔整個廣州城區內的所有普速客流,高峰期客流預計達到每小時1.5萬人。”黃波告訴記者,“以前經常說,坐高鐵從甲地到乙地,路上花了一個小時,但是進城還要一個小時,所以未來方向是將最快捷的方式放在市中心,讓更多人解決最后一公里的問題。”
這也指向廣州的“高鐵進城”。根據規劃,改造后廣州東站將由7臺(站臺)16線(軌道)升級為14臺24線,而廣州站將形成具備交通、商業、設施三大功能的立體綜合地下空間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