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鄭萃穎 周蘇蕾 李訊 劉益 趙思棋
界面新聞編輯 | 李慎
在人們應對氣候問題的博弈史上大概會這么寫:公元2023年,人們為了減緩氣候變化而組織的國際會議上,化石能源首次被寫上未來將退出舞臺的結局。
在人均碳足跡世界最高的迪拜,這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八次締約方大會(簡稱:COP28)達成了一些有意義的進展,其中最主要的是全球接近200個締約方達成一致,將“逐步擺脫化石燃料”寫入了具有強制約束力的最終協議文本。
“這次大會的決議并不是和化石能源說‘拜拜’,是人們 ‘開始’和化石能源告別。”全程參與大會、負責組織協調政府間談判的COP28亞洲事務高級顧問高楊對界面新聞這樣說。美國指數編制公司MSCI評價道:這標志著能源系統的歷史性改變,社會近200年來的主要能源來源將發生轉變。
此外,大會達成共識,到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容量增加兩倍、能效提升速度增加一倍,加速減少未配備減排設施的火電,2030年前大幅減少甲烷排放等,以“公正、有序和公平”的方式推進轉型。
在“轉型”這一關鍵詞中,中國扮演了重要角色。
首先在開發新能源的潛力上,中國可再生能源投資連續7年居世界第一。國際能源署署長法提赫·比羅爾就在中國角的一場邊會上說,中國“是清潔能源領域的冠軍”。全球50%的風電設備、60%的動力電池,80%的光伏設備組件在中國生產,“這使得新能源組件的生產成本大幅度降低,風能下降了約80%,太陽能降低了約90%,為全球的可再生能源轉型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同樣參會的中國環保領域老兵、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主任馬軍說。
同時這種新能源生產能力正在輸出海外。綠色和平中國總負責人袁瑛提到,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風電光伏產業的扶持對多國可再生能源的發展起到了從“0”到“1”的作用。中國還與數十個發展中國家簽署了48份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諒解備忘錄,讓綠色低碳合作成果惠及更多國家。
“客觀來說,我們的排放量是很大;但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我們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實質性貢獻,也可能是最大的。”騰訊可持續社會價值副總裁許浩對界面新聞說,“對于像東南亞、非洲、拉丁美洲或者世界范圍內其他還處于工業化過程中的發展中國家,我們的經驗其實比美國、歐盟的經驗更有價值。”參會期間,許浩收到來自蒙古國參會人員的邀請,希望借助中國的數字技術,商談當地風能太陽能開發的合作機會。
此外,中美兩國在11月份達成的陽光之鄉聲明,為COP28達成能源轉型共識奠定了基礎。“中美兩個全球最大經濟體,在氣候變化行動中達成合作,為氣候大會提供了主要方向,”高楊在COP28期間緊跟著中美兩國代表團隊,“我們觀察到,整個談判過程、以及中美代表的雙邊交流過程都是非常積極的。”并且大會期間,中國、美國和阿聯酋三國在12月2日共同舉辦了全球第一次甲烷與其他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控制峰會,表達了對減少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減排的決心。
在資金問題上,大會將COP27提出的“損失與損害”基金議題往前推了一步,開幕首日就通過了“損失與損害”基金決議。阿聯酋宣布將向該基金投入1億美元,帶動了德國、英國、日本、美國等國家加入。這筆資金--相比實際遭受的氣象災害損失仍然非常有限--將為受災的脆弱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補助。遺憾的是,發達國家每年為發展中國家提供1000億美元氣候資金的承諾兌現不足,缺乏透明度。
這些成果并不意味著這場氣候大會獲得了階段性的“勝利”,因為在氣候問題上并沒有“勝利”和“失敗”可言。對于緩解氣候危機,全球行動還有巨大的差距。
史上最熱鬧大會,400多人召集8萬人開會
“COP28是迄今為止最具包容性的一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MSCI亞太區ESG與氣候業務主管何詩蘭(Chitra Hepburn)向界面新聞分享了她此行參會的感受,“有數千場活動在一個巨大的園區中舉行,科學家、活躍人士、監管和投資機構的參與程度也比以往任何一屆大會都要多。”她談到應對氣候變化需要有不同參會代表的視角,而COP28可能是首個規模足以應對這一挑戰的會議。
為期兩周的COP28其實已經提前準備了一年。高楊告訴界面新聞,COP28大會主席在過去一年中訪問了歐洲、亞洲、非洲、美洲等全球不同地區不同國家的領導人,并提前一個月在阿布扎比召開了預備會,召集70多個國家的部長,也就是參與COP大會正式談判的核心成員提前表達自己的觀點和預期。
據統計,今年COP28約有10萬人注冊參會,人數是上一屆的2倍多,破了歷史記錄。大會秘書處與主席國出錢解決了欠發達國家和小島國代表團的交通與住宿。最終在350多萬人口的迪拜,COP28負責會議溝通、協調的秘書處和主席國400多人(未包括現場指引等服務人員),組織了最終參會的8萬多人完成了13天的討論。
除了主會場的議題討論、不同談判小組的磋商,COP28主席每天約有超過10場雙邊會議在藍區(舉行氣候談判的會場)進行。進入藍區的中國代表團包括政府代表、媒體、企業、NGO團體等共有2000多人,參與談判的代表在后期每天只來得及睡幾個小時。其中最繁忙的中國角在大會期間共舉辦了100多場邊會。在向公眾開放的綠區,也進行著形式多樣的各種論壇、展覽、表演、工作坊等。
騰訊可持續社會價值副總裁許浩上一次參加氣候大會是在2009年,原本在那一年提出的將全球平均升溫幅度較工業革命前限制在2攝氏度內的目標,6年后才落到《巴黎協定》的文本中。“當時的大會令人灰心,還有不少人質疑氣候變化是否真的值得討論,而今年明顯感覺到,應對氣候變化的共識已經達成了。”許浩說。
阿聯酋本身也面臨極端天氣的威脅。今年7、8月份,多個中東地區國家經歷了極端高溫天氣,導致電力供應緊張、干旱加劇、氣候環境惡化。迪拜夏季超過50攝氏度的高溫,使得特斯拉、Polestar極星選擇在當地做其電動車的極端氣候測試。
開幕前一天,世界氣象組織在COP28發布了《全球氣候狀況臨時報告》稱,2023年將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全球平均氣溫比工業化前水平高出1.4攝氏度。2011至2020年則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十年。溫室氣體濃度的持續上升,使得陸地和海洋溫度都創了記錄,并急劇加速冰雪融化和海平面上升。
“我的感覺是,氣候危機的緊迫性越來越強了。大會期間世界氣象組織的報告、英國研究機構的臨界點報告,不斷刺激著人們的神經。”綠色和平中國總負責人袁瑛說。
20年前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提出了“氣候臨界點”的概念,一旦越過這些臨界點所代表的閾值,氣候系統將發生巨大且通常不可逆的的變化。12月6日發布的《全球臨界點》報告指出,5個氣候“臨界點”有可能被觸發,包括溫水珊瑚礁大量死亡、格林蘭島冰蓋和南極西部冰蓋融化、北大西洋次極地環流的中斷,以及一些永久凍土區消失。
據《2011-2020年十年期氣候狀況》統計,地球冰川每年變薄約1米,這會對數百萬人的供水造成長期影響;而南極大陸冰蓋在這個十年減少的冰量比上一十年多了75%,將危及低洼沿海地區和國家的生存。
太平洋島國斐濟從1993年以來觀察到,該國海平面平均每年增高6毫米。2012年,斐濟北部瓦努阿島的武尼多格洛阿村,是第一個因海水上漲而被迫搬遷的村莊。2017年據媒體報道,斐濟計劃將40多個村落遷移到高地。氣候變化給斐濟帶來了經濟損失、人口遷移、洪水災害和傳染病。
這也使得小島嶼國家聯盟(AOSIS)是氣候大會上最激烈表達淘汰化石能源意愿的代表。“你們有人在談判中調整一個段落或一個單詞(指對化石能源的表述,用“淘汰”還是“減少”或者“加速轉型”),而我們的島嶼實際上正在沉沒。”綠色和平太平洋地區負責人Shiva Gounden在會上說。
今年的極端天氣已經敲醒了更多人的氣候意識。我國經歷厄爾尼諾帶來的高溫和極端降水,歐洲南部和北非面臨極端高溫,去年和今年巴基斯坦連續遭遇洪災,今年8月美國夏威夷毛伊島發生百年來致死人數最多的野火,一次次刷新人們對極端氣候威力的認知。
極端天氣帶來的經濟損失加劇。因遭遇1950年有記錄以來最嚴重的干旱,巴拿馬運河今年的通航量大幅減少,下調大型集裝箱船載運量預計使運河年收入減少1.5-2億美元。日本預測到2050年,由于氣溫上升導致的極端暴雨天氣,將給其造成7.8萬億日元的損失。為了應對越來越頻繁的致命暴雨,日本科學家想動用氣象工程改變天氣。但人們的科學技術還沒到能掌握并影響復雜天氣系統的程度,例如美國想要控制颶風的項目也沒有達到預期。
世界氣象組織指出,2022年,高溫、干旱和洪水等極端天氣災害對全球數百萬人造成影響,帶來的經濟損失達數十億美元。過去7年,美國造成10億美元以上損失的天氣災害達121起。我國的資料統計,1991年至2020年,中國平均每年氣象災害直接經濟損失為2587.3億元。氣候變化對人類社會、經濟系統的沖擊正在累加。
我們距離1.5攝氏度有多遠,2攝氏度呢?
如果地球是家大公司,那氣候大會可能是這家公司每年要處理的最復雜議題。今年的全球盤點,就是全球匯總2020年以來人們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然后對比這些努力距離實現《巴黎協定》“2攝氏度以內、盡量控制在1.5攝氏度”的目標有多遠。
“根據聯合國2023年的報告,目前全球的減排努力和國家自主貢獻(NDC)與將全球升溫限制在1.5攝氏度的目標尚不一致,”MSCI ESG與氣候研究部亞太區主管王曉書指出,在當前的NDC基礎上,要在2030年將升溫控制在1.5攝氏度,全球還需要額外20.3-23.9Gt的二氧化碳當量減排—相當于2023年全球碳排放量的一半多(預測2023年全球碳排366億噸)。
根據MSCI 《凈零追蹤報告》數據,MSCI 全球可投資市場指數成分股公司自《巴黎協定》簽署以來排放了85.6Gt的二氧化碳當量,要實現1.5℃的溫控目標,全球上市公司的排放預算僅剩33.4Gt。
“我們要看到目前行動和目標之間的差距。”袁瑛說,聯合國今年9月份發布了一份全球盤點綜合報告,相比2010年的預測(到本世紀末升溫會達到3.7至4.8攝氏度),基于現有減排舉措的預測是升溫幅度為2.4-2.6攝氏度。“差距肯定是大的,但并不是說1.5攝氏度就達不到了。我們一定是要往這個方向去努力。”她補充說。
要將全球升溫幅度限制在1.5°C以內,首次全球盤點回顧了過去的努力,并給出了未來全面解決路徑,覆蓋減緩、適應、損失損害、資金、技術、能力建設、透明度等。其中在減緩方面提出:將基礎能源從化石燃料轉向可再生能源,在2030年前將溫室氣體排放量相比2019年減少43%,到2035年減少60%。
“要實現這一目標會非常艱難,”高楊表示,1.5攝氏度的目標是全球的平均溫度,實際上已經有一些國家超過了1.5攝氏度升溫幅度,不同國家的表現差距巨大。
這在COP28關于化石能源的決議上有所體現。協議文本最終刪去了“淘汰化石燃料”的說法,調整為“以公正、有序、公平的方式,在能源系統轉型中擺脫化石燃料,在這關鍵的10年加快行動,以便在2050年實現與科學相符的凈零排放”—這已經是所有國家能達成一致的最大平衡。
“應對氣候變化應當堅持公平、‘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各自能力原則,考慮到不同國情。在案文磋商階段,我們注意到不同國家間的分歧,對于財政收入百分之八九十來自石油和天然氣的部分發展中國家,如果淘汰化石能源,他們應該如何發展?其他發展中國家有的反對有的支持,尤其是仍依托化石能源發展經濟、自身電力供應都不足的國家是反對淘汰的;歐盟、英國以及澳大利亞等國家已經到后工業化階段,強烈支持淘汰;而小島國則是強烈呼吁淘汰化石能源。”高楊告訴界面新聞。
盡管大會決議強調大幅削減化石燃料的使用和消費,但也提到過渡性燃料在 “促進能源轉型,并確保能源安全”的角色。
為了促進轉型,氣候資金將發揮重要的平衡和過渡作用,發展中國家需要資金來加快新能源體系的建設。據預測,為了實現全球氣候目標,到2030年全球每年需籌集4.3萬億美元的氣候相關資金,目前的資金缺口也需要填補。
“1.5°C目標機會窗口正在關閉,全球盤點的意義在于幫助各國梳理并認可這種差距,并形成能糾正偏差的具體舉措,”商道縱橫零碳首席專家曹原對界面新聞評價,“全球盤點奠定了后續各國更新的NDCs(至2035年)的底線,如果未能對齊全球盤點的共識、或被認為缺乏雄心,則面臨國際社會的指責,這就是《巴黎協定》下驅動集體行動向1.5°C目標收斂的OKR機制”。NDCs是指各國根據自身情況制定的氣候變化行動目標,包括溫室氣體控制目標、適應目標、資金和技術支持等。
曹原將全球盤點比喻為制定氣候行動OKR所需要的“棘輪機制”,即將連續轉動或往返運動轉變為單向運動,防止逆轉,只進不退。“每5年爭取能收緊基準一點,保障并逐漸趨近長期目標。全球盤點的表現體現了由國家自主制定目標的機制效率,依然實現了步步收斂的預期,可以稱為考驗過關。”他說到。
MSCI氣候變化投資研究部門執行董事Sylvain Vanston則認為,這次峰會成功達成協議,“證明了多邊主義對于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有重要意義”。
“得益于在聯合國氣候峰會所取得的進程,公共和私營部門的領袖都對氣候風險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如果沒有這些峰會,政府和企業便不會有動力去提高氣候目標,全球經濟脫碳的路線圖也不會存在,發展中國家也不會有氣候轉型所需的框架或資金。”Sylvain Vanston評價稱。
參與大會的中國身影
參與COP28的200多個國家向企業發出了一個信息:如果社會要將COP28達成的協議轉化為實質行動,企業就必須改變其銷售的產品、生產方式或供應商。
華龍集團總裁劉暢今年第二次參加氣候大會,他們是中國首家宣布碳中和規劃的公務機公司。華龍的App可以讓客戶查看自己這趟航班的碳排放情況,并在積極采購可持續航空燃油(SAF)。“我在會場看到不同行業企業的氣候實踐,比如有家做綠色環保食品的企業,我想我們可以更多把這類食品放在我們的綠色環保餐盒里,提供給客戶。”劉暢對界面新聞分享參會感受,“很多企業在綠色環保方面有糾結,因為環保舉措意味著放棄一部分利潤、投入更多成本,但這是大趨勢,不如提早布局。”
COP28的綠區初創村中有100多家氣候領域技術初創公司,涵蓋可持續交通、農業、太陽能等多個領域。創冷科技是一家以無電制冷涂層為核心產品的科技初創公司,在此次COP28大會中,公司創始人之一朱毅豪博士在位于綠區的初創村中展示他們的業務,他告訴界面新聞,“中東是公司的目標市場之一,這次聯動中東地區代理商一起參加COP28大會來推動公司的創新技術,還希望做一些商務拓展。”應對中東早晚溫差大的環境,他們開發了一款有彈性的涂料,已經在迪拜購物中心和阿布扎比的酋長王宮應用。
永續全球環境研究所高級項目官員陳韻竹則比較關心全球農村地區的能源轉型問題。“廣大農村買不起新能源設備,需要能夠規模化農村新能源市場的創新機制。”他們與人力資源和保護基金會合作,在具有極高太陽能潛力的印度尼西亞開展合作,幫助位于印度尼西亞腹地、地處極具保護價值的森林中的54個農村家庭,為他們提供可再生能源。
騰訊碳中和實驗室在大會上發布了低碳技術平臺碳LIVE國際版,平臺用于對接各類低碳創新技術、機構、客戶、媒體和投資者。“不僅是在國內推動平臺的工作,也在世界全球范圍內尋找最好的低碳技術創新,然后找到最好的場景去應用,找到最好的市場,能讓這些創新技術更好地發展和商業化。”許浩說。
他參加了比爾蓋茨的突破能源風險投資公司(BEV)的活動,發現他們投資的一些低碳技術,在中國也有企業在做。比如碳尋計劃(投資支持CCUS技術的計劃)里有家企業用電化學方法,將二氧化碳還原成一氧化碳,然后加綠氫來制作甲醇、乙二醇、乙醇,再延伸生產出各種塑料或化學材料,可以應用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BEV在海外有投這樣的公司,我們也選出了類似的企業,這些企業都是在全球范圍內篩選爭取的,而這樣的企業在阿拉伯半島地區這種日照條件充足的市場,有很合適的發展空間,電解水制氫的成本也更低,還可以與當地的傳統油氣行業做匹配,幫助轉型。”許浩向界面新聞分享,在大會行程中,他們也在跟中東的投資人和馬斯達爾城(阿聯酋規劃中的環保城)開發管委會交流技術落地的可能性。
“除了已經領先的太陽能風能等技術,中國是世界上最好的低碳技術試驗場之一,”許浩認為,“中國從現在到2030年、2040年,可能都會是全球各種低碳技術試點特別活躍的區域。”這次COP28發布了全球低碳創新聯盟,騰訊也參與其中,此外還有微軟、LinkedIn、西門子、施耐德、麥肯錫、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企業。
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教授黃存瑞則關注到,今年氣候大會非常重視健康議題。“很多討論都自然而然地談到對人類健康的影響,健康被認為是應對氣候變化的一個核心目標。尤其要保護脆弱人群免受氣候變化的沖擊。”黃存瑞告訴界面新聞,“因此我們要加快適應資金的募集和落地,對可能受影響的國家和人群給予幫助。”
參加完COP28首個健康日活動,亞洲清潔空氣中心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付璐講述了自己的感受。“這是COP首次圍繞氣候健康議題展開專門研討,在會場內外都引發了多方高度關注。有位發言者表示,他的女兒告訴他,不要再只說將氣溫控制在幾度,而要告訴公眾氣候變化給健康帶來的影響,做出改變可以帶來多少健康效益,這一分享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COP28上,近120個國家簽署了一份關于氣候與健康的宣言。在付璐看來,出席COP28的衛生部長人數創下紀錄、近120個國家簽署氣候與健康宣言等標志性事件,意味著國際社會越來越重視氣候健康議題,并逐步將認識轉化為行動。
COP29、COP30目前確定將分別在阿塞拜疆、巴西舉辦。2025年巴西舉辦的COP30大會上,各國將提交新一輪的國家自主貢獻(NDCs),也將是非常重要的應對氣候問題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