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劉子象
“美國呼吁‘友鄰’,歐盟高喊‘去風險’,中國強調‘自力更生’。國家安全擔憂正在影響全球經濟政策,”本周一,IMF第一副總裁戈皮納特(Gita Gopinath)在一場會議上說,去年各方實施了約3000項貿易限制措施,幾乎是2019年的3倍。新冠疫情、戰爭以及中美緊張關系無疑改變了全球經濟關系格局。
“那么我們正處于一場新冷戰的開始嗎?”這位IMF的二號官員在演講中發問。遺憾的是,她認為,在超級大國間的意識形態和經濟競爭這一關鍵驅動力上,目前的情況與幾十年前那場對峙正展現相似性,但是驅動力的釋放舞臺又存在著幾個根本的不同。
這體現在:通過復雜的全球價值鏈更加融入全球市場,各國間經濟依存程度更高;哪些國家可能選擇加入陣營也存在更大的不確定性;“不結盟國家”目前在GDP總值、貿易和人口方面擁有更大的經濟影響力。戈皮納特定義的“不結盟國家”指的是美歐中俄之外的其他國家。
她認為,盡管沒有跡象表明全球化會出現廣泛倒退,但隨著地緣經濟碎片化日益成為現實,斷層線正在出現。世界經濟分裂成兩個集團,可能為全球GDP帶來2.5%-7%的損失。“如果分裂加深,我們可能會發現自己陷入了一場新冷戰”。
地緣政治驅動的經濟碎片化業已形成
戈皮納特認為,隨著地緣政治聯盟塑造貿易和投資流動,碎片化已經成為現實,且可能持續下去。雖然更廣泛的去全球化現象沒有出現,但是分裂的跡象已經顯現,雙邊貿易關系也發生了值得關注的變化。
這體現在集團間的貿易裂痕更大了。盡管俄烏沖突后全球各地的貿易增長都放緩了,但政治上不一致的集團之間的增長放緩得更多。具體而言,集團內的貿易增長已從俄烏沖突前的2.2%降至1.7%,集團之間的貿易則從3%下降至-1.9%左右。從凈值來看,這使得集團內部的貿易增長比集團之間的貿易增長快3.8個百分點。
值得警惕的是,這種模式不限于戰略部門的貿易,也出現在非戰略產品貿易中。
還有明顯跡象表明,全球外國直接投資(FDI)正在按照地緣政治路線進行分割。俄烏沖突爆發后,集團間公布的FDI項目下降幅度超過集團內部項目,而對不結盟國家的FDI則大幅增加。事實上,2023年第三季度宣布的FDI項目中近40%位于這些經濟體。
與此同時,中美間的直接聯系正在被切斷。中國不再是美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在過去五年,中國在美國進口中的份額下降了近10個百分點。中國也不再是美國FDI的主要目的地,在美國已宣布的FDI項目數量上,中國排名落后于印度、墨西哥和阿聯酋等新興市場。
但有暗示性證據表明,中美間的直接聯系正在被間接聯系所取代。在美國進口份額中獲得最大份額的國家(例如墨西哥和越南)在中國的出口份額中也獲得了更多份額。這些國家也是中國FDI的較大接受國。
不過,對于任何以國家安全為名而進行的政策干預,戈皮納特建議盡力縮小范圍,并且在決定將生產轉移回國內之前,政策制定者必須仔細評估是否確實缺乏來自風險較低地區的供應商,并對供應中斷的社會和經濟成本進行客觀評估。對于廣泛使用的技術,如半導體,情況尤其如此。
不結盟國家正受益
戈皮納特表示,越來越多證據表明,中美間的供應鏈正在延長,而在這中間起到“聯系”作用的不結盟國家正在受益。
例如,鑒于美國對中國商品征收關稅,大型電子制造商已加速將生產從中國轉移到越南。然而,越南的大部分投入又來自中國。與此同時,墨西哥預計在2023年取代中國,成為對美最大的商品出口國。但在墨西哥開設工廠的許多制造商都是瞄準美國市場的中國公司。據墨西哥私營工業園區協會稱,未來兩年內五分之一的新企業將是中國企業。
IMF的模型也表明,如果僅美歐和中俄之間的貿易受到干擾,那么平均而言,其余經濟體將獲得一些收益。比如,拉丁美洲國家完全有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受益。例如,墨西哥毗鄰美國可以提振其制造業,而南美洲的大宗商品出口商也可以獲得更多市場份額。
戈皮納特表示,如果一些經濟體保持不結盟狀態并繼續與所有伙伴接觸,它們就可以從貿易和投資的轉移中受益。
但是基于規則的全球體系并不是為了解決基于國家安全的貿易沖突而建立的。雖然一些國家在碎片化的早期階段受益,但在全面冷戰中所有國家都將遭受損失。戈皮納特由此呼吁不結盟國家利用其經濟和外交影響力,促進世界一體化。而在這個轉折點,政策制定者需要保持溝通渠道暢通,采取務實方法,盡可能保留自由貿易的好處,并保障解決全球挑戰的能力,同時盡量減少扭曲。
同一天,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更新其全球貿易動態稱,由于高借貸成本給經濟帶來壓力、美中緊張局勢重新調整供應鏈以及出現更多限制跨境貿易的政策,今年全球貿易預計將同比萎縮5%,至30.7萬億美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