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佘曉晨
10月26日,由界面新聞主辦的2023 REAL科技大會在京舉行。在討論“新能源賽道如何長期押注”的圓桌對話環節,來自多家投資機構的嘉賓就新能源賽道的未來趨勢、投資策略和機會等話題進行了探討。
新能源賽道覆蓋的公司十分廣泛,如何在產業鏈中找到投資機會也成為近兩年被熱議的話題。在眾多領域中,儲能產業成為最火熱的投資賽道之一。
對于如何選擇儲能產業的公司進行投資,光速光合合伙人蔡偉表示,他們判斷的一個重要標準是最終產品與市場的匹配度,其次是看產品路線,再是研發和制造。
朝希資本管理合伙人惠亨玉的觀點是,未來傳統能源向新能源的轉化,必須是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的結合,因此需要考慮經濟性和安全性。從經濟角度來說,他們看中的維度包括重視投資成本和供電成本。
事實上,隨著雙碳新能源受到的關注越來越多,包括儲能、新能源車在內的各個領域都出現了內卷局面。激烈的競爭不僅體現在產能上,價格和市場也成為重要的比拼因素。
在此背景下,“出海”成為新能源行業的未來發展趨勢之一。昆仲資本投資副總裁陳希表示,這兩年伴隨國家“一帶一路”的推進,很多新能源企業把目光投向海外。
對于海外市場的機會,蔡偉認為出海的本質在于國內的成本和產品性都在“卷”,而在海外有更好的價格和毛利。
但他同樣表示,這當中存在很多挑戰,其中之一就是專利問題。此外,政策和選擇好的本地化合作伙伴也是需要考量的因素。
“新能源天生就是個出海的行業,不光國內卷,國外也一樣卷。”高榕資本董事總經理辛旺則直截了當地指出,海外單價和電力市場成熟的背后是成熟的商業模式,所以才能有很好的創新和回報,而中國的儲能今天確實比較卷。
他還提出,海外市場的一大優勢在于,公司能夠找到可以深耕的國家,哪怕只有幾個,體量也能做得不錯。
對于新能源企業出海可能遇到的挑戰,惠亨玉認為,新能源企業需要從管理認知和戰略上做好協同和準備。與此同時,企業出海也會在環保方面面臨挑戰。他建議大家“抱團出海”,建設好的生態,爭取在當地落地生根,把成本消化掉,同時通過消化成本,將新能源的管理和技術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當然,新能源賽道之所以“長”,正是因為行業的技術需要長期鞏固,商業化和產生回報的速度也相對較慢。基于此,機構如何管理投資節奏、滿足投資人背后戰略方的回報訴求,也是一個不可避免的現實問題。
針對這一點,辛旺分享了一個策略邏輯。他認為,在新能源賽道里,有一類公司相對放量比較快。“例如產業鏈里有一些技術迭代,上游企業供應商有新技術的扶持,在拐點到來的時刻,投資機構如何在合適的時間進入?這是一個比較好的投資策略。”
“第一是選賽道。”惠亨玉給出的解答是,在選出賽道之后,找到相關的企業就會相對容易。而他認為,找企業也是雙方互相測試、互相調查的過程,如果企業和機構相匹配,就是他們要投的企業。總體來說,他們偏好在賽道拐點來臨之前,做一些中早期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