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馬悅然
10月19日,為期四天的2023北京國際風能大會暨展覽會(CWP 2023)在北京落幕。
據主辦方統計,CWP2023展覽面積達到并超過8萬平米,風電全產業鏈千余家企業參展,展期共接待專業觀眾104475余人次,各維度統計數據均創下歷史新高。
展會盛況的背后,仍可見企業對未來行業的些許擔憂。
隨著陸上與海上風電先后于2021年和2022年進入無補貼的平價時代,行業競爭日趨白熱化,價格戰仍在持續。此外,當前國際形勢復雜,對全球風電行業發展帶來不利因素。
除了降價外,企業們還能做什么?龍頭們的關注重點有哪些?
風機越做越大,海上新品很熱鬧
在本屆風能展上,十多家風電整機商發布了新品。它們仍熱衷于把風機做大,頭部企業的海陸新品均冠以“全球最大”的頭銜。
其中,三一重能(688349)發布了全球陸上最大的15 MW風電機組;明陽智能(601615.SH)發布了全球最大的海上機型MySE22 MW海上機組,這較該公司今年初發布的18 MW機組MySE18.X-28X,單機容量直接提升了4 MW。
據明陽智能介紹,MySE22 MW海上機組可以適用于平均風速8.5-10m/s的環境,同樣適應極限風速79.8m/s等海上超I類風速區域。該機型葉片長度超過150米,計劃2024年-2025年完成開發。
除明陽智能外,今年有更多的整機廠商聚焦海上大風機的推陳出新。
當下,陸上風電市場已經趨于飽和且增長穩定。雖然頭部企業仍舊在持續推出陸上風機新品,但也明顯看出疲態。
相比陸上風電,海上風電具備資源豐富、發電量高、單機容量大等優勢。中信證券預測,隨著項目審批進程的加快,2023-2025年國內海風裝機有望維持約40%以上的年均增長。
海上風電是未來國內風電新增裝機的新增長點。因此在此次展會上,風電龍頭企業紛紛推出海上風機新品。
風電老大金風科技(002202.SZ)在本次風能展,面向不同風速特點海域開發設計,推出海上機組新品,功率涵蓋12.X-16.X,單機發電量可提升3%-5%,風電場收益最高可提升5%-10%。
東方電氣(600875.SH)正式發布了18 MW直驅及半直驅海上風電機組;三一重能推出13/16MW海上風電機組。
遠景能源公布了Model Z海上平臺面向深遠海市場首發的EN-270/14MW海上智能風機,這也是目前唯一能夠實現深遠海中低風速平價的機組,可以應對多種工況海域場景。
對于風機大型化問題,遠景集團高級副總裁田慶軍在接受界面新聞等媒體采訪時表示,預計明年一季度,陸上高風速區域會陸續出現10 MW風機的投標,下半年開始小批量交付。2025年,10 MW風機可以做到大批量交付。
“今年陸上風機投標的多在6-7 MW間,但實際交付還沒有那么大,這一批規模性交付可能要到明年。”田慶軍稱。
田慶軍認為,目前不少企業都是海陸拉通,即“海上先行,陸上跟上。”這主要是指,在進行技術開發時,先考慮海上工況,例如海上風機葉片等零部件更重,挑戰也更大,在完成海上風機的基礎上,2-3年后再做減法應用于陸上,風機載荷降低,成本也將下降。
“海上風機的單機容量是陸上未來的風向標。”田慶軍稱。不過他也表示,這并不是完全對應的,因為和中國本身的風資源也有關。
處于低價競爭周期,降本是關鍵
雖然風機技術迭代一直在進行,近兩年風電行業卻不如同為新能源的光伏“打得火熱”。
受補貼退坡等因素影響,國內風電市場在經歷了此前的高增長態勢后,在去年迎來低谷,整體發展不及預期,整機商價格戰激烈,企業業績承壓明顯。
田慶軍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風機價格戰已經持續兩年多,陸上風機單位價格從近4000元/千瓦到1500元/千瓦左右,海上風機單位價格已從7000元/千瓦左右降至3500元/千瓦左右,雖然幾十年來風電成本不斷下行,但近年價格的下降速度之快卻是空前的。
“當前整個風電行業確實比較卷。”在企業家論壇中,上海電氣風電集團首席技術官兼工程預技術研究院院長蔣勇表示,業內更多關注初識售價,而忽視了全生命周期的成本關注。
田慶軍認為,在“3060”碳中和、碳達峰目標提出后,市場空間快速釋放,在這樣的背景下,企業都想把規模做大,快速上量成為頭部企業,價格競爭在所難免。
但如果行業過于追求價格,容易讓部分企業犧牲一部分產品質量,這導致近兩年業內事故問題有所增加。“國內風電行業正在面臨這樣的周期。”田慶軍稱。
據《全球風電產業安全事故報告》統計,2023年中國已發生13起風電安全事故,全球風電安全事故超34起,包括但不限于風電機組倒塔、起火、 葉片掉落、設備生產制造、運維、運輸、 吊裝等事故。
不過,在科技創新的推動下,事故率并沒有大規模爆發。據田慶軍介紹,當前業內已開始越來越重視對整機、關鍵零部件的測試。
在他看來,只有當價格下行到一定幅度、相對穩定后,才會保持質量穩定,類似國產化的電腦、空調等家電及通訊設備行業。去年,業內普遍對價格戰反應很大,如今已平靜了很多。
“今年價格已經相對穩定。未來整機商的利潤將保持在一個較低水平。”田慶軍表示。
在這種情況下,田慶軍認為,未來企業應該穩定產品質量,節約運維成本,這也將直接帶動利潤的提升。
“除了大兆瓦趨勢外,風電行業短期之內很難有顛覆性的技術出現,而更多是在認知邊界上優化,即如何把風機輕量化。”田慶軍稱,在這期間,更需要注意自研的重要性。核心部件自研可以突破行業固有限制,實現新產品的快速推陳出新。
其次,企業降本不能依靠技術層面的迭代進步,還包括企業內部的管理效率、與生態伙伴、供應商之間的協同。
未來競爭更多維,企業需要“走出去”
除了推出更大的風機新品外,據界面新聞記者觀察,本屆風能展上的企業也在強調解決方案和智能化運維,頻繁提及數字化等詞匯。
為了應對行業價格廝殺嚴重、利潤率下滑的現狀,企業需要新的盈利點。上下游風電儲氫相結合,形成產業協同發展,成為不少企業的選擇。
例如,中國中車在風能展上帶來了“靈動智效”35kV高壓直掛液冷儲能系統、大功率堿性水電解制氫系統平臺、160V15F超級電容模組等新產品。
遠景能源在風能展上展出了儲能業務涉及電芯、PCS制造及儲能系統集成;運達股份(300772.SZ)發布了智慧儲能系統解決方案、新一代5 MWh液冷儲能系統等。
此外,相較于往年,各風電企業更重視產品與電網的關系,以及產品碳足跡等方面,考慮角度更為全面,緊貼市場趨勢。
例如,金風科技在風能展上發布了構網型機組2.0產品。該產品的推出,是為了解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和高比例電力電子設備的“雙高”電力系統轉動慣量持續下降,調頻、調壓能力不足帶來的穩定性問題。
金風科技表示,該機組可以增強電網強度和調頻調壓能力,減少主力電源投資與控制設備種類,為電網與發電企業從“源”端解決問題。
此外,金風科技還聯合鑒衡認證共同發布了《風力發電碳足跡研究報告》。
除了聚焦風機產品本身外,本屆風能展提及最多的是產業鏈安全問題和“風電出海”問題。
彭博新能源財經(BNEF)全球風電研究主管奧利弗·梅特卡夫在風能展同期論壇上表示,中國風電產能在過去五年內翻倍增長,全球80%的增長風電產能都來自于中國。未來幾年,歐洲市場和美國市場的產能將低于需求,這對于在國內面臨著很大價格壓力的中國整機商來說,是填補空白的機會。
“如今我們開始談論全球風電產業鏈,意味著在全球風電舞臺上,中國風電產業已經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中國企業也愈加重視未來整個行業的發展。”田慶軍稱。
但目前中國風機出口量仍比不上光伏、鋰電等其他新能源產品,占比仍較小,國內廠商仍舊把業務重心放在國內。
此外,風電行業出海也可能面臨反補貼調查等貿易壁壘,這對行業形成挑戰。
田慶軍建議,風電企業走出去,首先需要就近建設供應鏈,其次需要和當地的企業進行共享利益,和本地的產業鏈上的企業等建立密切的溝通,利用它們的影響力淡化中國企業在當地的弱勢。
“未來,中國風電要繼續堅持創新精神,堅持自主研發、國際化,通過技術進步降低度電成本,解決綠電下游應用難題。”田慶軍表示。
陽光電源(300274.SZ)副總裁兼陽光氫能公司董事長彭超才也提出,企業走出去,首先要加強與當地企業的合作,其次可以通過業務模式多元化、合作模式變通,以應對本地化壓力。
在本次風能展開幕式上,100多家中外風電企業作為代表與多個行業組織共同簽署并發布了《全球風電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宣言》,致力于構筑安全穩定、暢通高效、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全球風電產業鏈供應鏈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