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霞光社 Yinting Hou
編輯 | 劉景豐 丁玨汭(澎湃新聞高級編輯)
10月17日至18日,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
“一帶一路”倡議十年,中國與五大洲15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形成了3000多個合作項目,拉動上萬億美元投資規模,為沿線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與此同時,中國民營企業也在“一帶一路”契機下積極出海,從小家電、汽車配件到電子產品,再到當下火熱的AI機器人,中國制造已經發生了從“賣向全球到扎根全球”的轉變。
這是本系列第一篇,我們以慈溪小家電產業帶的近十年轉變為主線,講述中國小家電產業的轉型。
“今年,我從余姚北站接到過好幾個外國人,他們都是去慈溪考察小家電產業的。”在去往慈溪市探訪的路上,一位滴滴司機對霞光社表示。
慈溪的小家電,銷往歐洲、北美、東南亞、非洲等世界各地。在產量上,慈溪生產制造了全球約60%的小家電,如電熨斗年產量近3000萬臺,約占全球市場份額50%。
以非洲為例,隨著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合作的加深,大家對非洲市場的認識更為深入:共54個國家,超14億人口,未成長起來且潛力巨大的工業市場。Statista數據顯示,在非洲,2023年家用電器市場的收入預計為613.6億美元。2023-2028年,預計該市場的復合年增長率將達到7.53%。
慈溪家電之路。圖源:霞光社實地拍攝
經過十年的持續開拓,慈溪外貿企業已深深扎根“一帶一路”市場,且在當地形成了一條千億產業帶。
方太、公牛、卓力、月立等大小家電知名品牌,都來自慈溪。根據官方統計數據,智能家電是慈溪的第一大支柱優勢產業,2021年全市規上智能家電產業產值突破千億,達1042.6億元。疫情三年,慈溪家電產業蓬勃發展,2022年產值比2019年增長39.4%。
慈溪海關數據顯示,慈溪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口額,從2013年的136.4億元增至2022年的215.4億元,增長了57.9%。
2022年,慈溪市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出口額已占到全市出口總額的28.1%。其中,家電產品出口34.6億元,同比增長23.8%。
浙江慈溪,與廣東順德、山東青島、安徽合肥齊名,是全國家電四大基地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電熨斗、取暖器、插座等小家電的生產基地。家電整機企業超過2000家,家電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超過1萬家。暢銷“一帶一路”沿線地區非洲的小家電,許多就生產于慈溪。
今年,寧波允諾電器公司生產的取暖器,除了出口歐洲、東南亞地區外,南非是該公司出口量最大的地方。此前在接受《紅星新聞》采訪時,總經理黃允表示,“我們固定思維認為南非很熱,不需要取暖器,其實南非有些地方冬天還要下雪,時令剛好與北半球相反,他們從中國進口后,在不同地方售賣。”
在東南亞,慈溪家電也處處可見。在馬來西亞,方太是中高端廚具品牌之一,擁有約50家線下門店。作為“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示范國家,馬來西亞成為方太等中國廚電巨頭加速布局的重點市場。
方太、公牛是慈溪家電產業中營收超百億的兩大企業,2022年,方太銷售收入162.43億元,同比增長4.86%,疫情三年集團累計增長48%。
“慈溪一不靠山,二不靠水,沒有礦產資源。改革開放的時候,慈溪拿得出手的只有農副產品,如棉花。但慈溪人膽子大、腦子活,很早開始南下打拼。”家電生態圈負責人、寧波星電互聯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星電互聯”)副總經理朱東杰對霞光社說,廣東家電產業帶發展更早,上世紀80年代中期,慈溪人接廣東、上海等外地企業的訂單,從原材料、零配件生產開始,逐步深入家電產業。
初期,慈溪生產家電產業上下游的產品,產業鏈逐步完善起來。后來,有工廠動腦筋開始生產整機,產業發展了起來,“方太就是很好的例子,最早生產的是爐具的點火器,然后才生產廚具整機的。余總(家電生態圈發起人、星電互聯總經理余雪輝)家的工廠,最早做的是取暖器的發熱鍵,現在做的是整機的取暖器。”朱東杰講解道。
隨著2001年中國加入WTO,慈溪許多家電企業為國際品牌代工,借由每年廣交會的窗口,慈溪制造的小家電銷往全世界,如歐洲、北美、東南亞、非洲等市場,外貿迅速發展,企業規模擴張。
為了完善家電產業,慈溪周巷鎮規劃了面積約3.38平方公里的慈溪小家電智造小鎮,建設了活力商貿區(含小鎮客廳)、家電硅谷區、智能家電產業區、時尚家居電子產業區和創業創新孵化區等五大區塊,慈溪家電代表性企業卓力、月立,就位于此。
慈溪小家電智造小鎮展館。圖源:霞光社實地拍攝
卓力、月立都從生產電熨斗開始,也是周巷鎮的家電代表品類。
從2006年開始,卓力電熨斗實現全球產銷第一,并連續十余年保持記錄。2023年,在美國芝加哥展覽期間,卓力兩款智能化多功能電熨斗,被多位客戶簽下北美包銷的過億訂單。
月立集團財務總監魯萍在接受《證券時報》采訪時表示,月立集團也從電熨斗起家,隨后逐漸將產品開發集中到以電吹風為核心的美發電器產品,目前美發電器產品占公司主營產品的60%以上。
從1996年成立后,月立集團20來年里多與飛利浦等國外一線品牌合作,代工電吹風等小家電產品,是全球最大的電吹風制造商之一,年產小家電產品3200萬臺,其中電吹風1200萬臺。
貼牌加工一直是月立的主營業務,歐美市場銷售比重一度超過80%,美國市場銷售比重超過40%。2016年以來,為減少單一市場帶來的風險,月立重點布局亞洲市場和國內市場。2019年,月立正式推出品牌小適。目前,月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銷售比重增加,美國市場銷售低于20%。
2021年2月,慈溪優品館正式啟動,聚焦產銷對接服務,是慈溪市政府打造的家電行業內外貿一體化發展平臺,現由星電互聯運營,圍繞慈溪家電產業帶提供產銷對接、全產業鏈要素資源對接等服務。
霞光社獲取資料顯示,慈溪優品館總建筑面積約6000平方米,其中展館面積1500平方米左右,匯集了來自全國各地300多家整機工廠的1000多款家電產品,目前產銷對接服務平臺的登記企業數量已經達到15000余家,實現產銷兩端的有效對接5000余次,成交金額共計約20億元。此外,線下優品館已在國外開設了意大利、新西蘭分館,在國內開設了深圳、布拖分館。
慈溪優品館
慈溪優品館成立背后,是家電產業存在“規模普遍較小、自主品牌較少、外貿依存度高、數智轉型率低”等問題。事實上,除了頭部幾家大企業之外,慈溪產業帶上的工廠,都在謀求更多的市場和機會。朱東杰介紹道,慈溪優品館形成了家電生態圈,主要關注500萬元以上、10億元以下的家電企業。
“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工廠都在尋找各種各樣的銷售渠道。國內電商熱潮開始的時候,慈溪家電工廠也進入內銷市場。2015年國家開始供給側改革,‘供大于需’成為難題,產能過剩了,工廠也想轉型。”他回憶道,“以前,做工廠的就做工廠,做電商的就做電商,是分開的。環境改變之后,這種情況也轉變了,工廠開始融合電商,純電商的建自己的工廠。”
2020年到2022年,疫情特殊時期,給慈溪家電的傳統外貿生意帶去轉機。“宅經濟”之下,帶動了人們對家電產品的消費,促進了家電行業的一波紅利。“今年疫情過去了,訂單一下子減少了,之前的轉型問題又出現了。”
下半年,外貿訂單有所恢復。根據海關數據,8月,寧波市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1154.4億元,同比增長7.3%,扭轉了6月以來連續兩個月單月進出口額同比下降的局面。其中,出口額為769.4億元,同比增長8.4%。
但家電產業的恢復情況不如預期。家電生態圈發起人、星電互聯總經理余雪輝面臨這樣的狀況,去年及之前,自家工廠的外貿訂單總額,都大于跨境電商公司的銷售額,但今年此消彼長,跨境電商公司的份額超過工廠了。
為了打開更多銷路,慈溪優品館也建設成了直播基地,從直播間搭建、人才培訓、直播間運營到品牌直播帶貨,平臺可以幫助家電企業打開直播電商渠道。除了面向國內的抖音直播帶貨,平臺也在推進TikTok短視頻帶貨業務,主要針對東南亞市場。
值得一提的是,霞光社走訪周巷鎮慈溪小家電智造小鎮發現,慈溪小家電產業也在朝“研產銷一體化”發展。
原來,在慈溪小家電智造小鎮入口,即是寧大科院(寧波大學科學技術學院)首個分校區——周巷校區。
慈溪小家電智造小鎮。圖源:霞光社實地拍攝
據悉,寧大科院周巷校區計劃于2023年正式投入使用,首批入駐師生規模500人左右。根據招生欄信息,寧大科院探索實踐產教融合發展模式,相繼成立了“公牛學院”“慈星智能產業學院”“新海學院”“小家電新電商學院”等產業學院。
9月中旬,霞光社來到寧大科院周巷校區參觀,正值校區招生開放日,許多學生來到小家電智造小鎮。校區的學生志愿者告訴霞光社,相關學院的學生,可以直接到智造小鎮內部企業參觀學習。
慈溪超百億美元規模的外貿出口中,家電產業占據四成左右。“傳統上來看,慈溪的產業、工廠以外向型經濟(外貿)為主,國內市場銷售上,慈溪比不過順德、佛山。”朱東杰對霞光社表示。
另一方面是,慈溪家電產業對外貿依賴性強,在今年也面臨困境。朱東杰說道,“往年這個時候,工廠的訂單安排(生產)計劃,都是排到明年了。但今年上半年訂單減少,形勢不一樣了,不可控了。”
如今,跨境電商行業發展迅猛,中國各大電商平臺在海外“叱咤風云”。中國傳統外貿工廠,也正在謀求轉型跨境電商。
余雪輝是慈溪家電產業中較早轉型跨境電商的工廠型賣家,他告訴霞光社,目前慈溪家電產業處于轉型關頭,工廠都在邁出腳步,尋找更多銷售渠道,以獲得持續的增長市場。
但具體到慈溪家電產業帶上,余雪輝直言,愿意轉型跨境電商的工廠太少了,“連給Temu這類全托管模式平臺做供應商,這些外貿工廠都不太能接受。”
究其原因,跟衣服鞋帽、家居等品類相比,家電產業轉型跨境電商,面臨的難關更多樣、更復雜。
“原有模式(傳統外貿)下,大家以OEM代工訂單模式,整柜、大批量地銷售給大客戶,而B2C跨境電商或全托管模式,第一批備貨都是10~50臺。”余雪輝說道,最近他的跨境電商公司想找一家朋友的工廠開發一款小家電產品,希望生產50臺或100臺,但該工廠表示,最小訂單量是3000臺。
“跟做衣服和鞋子、帽子不一樣,家電是要上模具的,涉及很多配件,生產100臺、1000臺還是1萬臺,流程和工作量是一樣的,工廠都不太愿意去做(跨境電商)。”他表示,即使自家工廠,也只是把自家跨境電商公司當做“小客戶”,“排訂單的時候,可能就會錯開大單,不會重視(跨境電商訂單),有空的時候才生產一下。”
跨境電商的現貨模式,也是“來單生產”的外貿工廠很難適應的。朱東杰分析道,有備貨,才能做跨境電商,但備貨就存在庫存壓力和滯銷風險,“貨品去到海外,賣不出去的話,就變成負債,畢竟海外倉儲很貴。”此外,家電不同于一般品類,由于存在一定的危險性,行業標準很多,平臺管控嚴格,上架平臺也更加困難。
從傳統外貿轉型跨境電商,對于慈溪家電產業來說,邏輯和模式轉變很難,有很多壁壘需要突破。而當地整體的制造業環境,也很難吸引跨境電商人才。
余雪輝的跨境電商公司,規模接近2億元,但他認為,仍不算成功的例子。而在慈溪家電產業帶,很多跨境電商公司還在探索初期,比如通過慈溪優品館,有幾家企業的跨境電商店鋪“起量”了,銷售額約幾千萬元。
余雪輝指出,外貿工廠也不必急于迎合跨境電商模式,可以專攻擅長的生產、涉及環節,在布局跨境電商新渠道的時候,先嘗試現貨生產、小單試銷的模式,“但縮短生產線,柔性化生產,是大勢所趨。”為了開拓跨境電商新銷路,慈溪優品館在海外探索新模式,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優品館將采用“前展廳后倉庫”的模式,將慈溪家電產業帶“搬到海外”。余雪輝解釋道,平臺進行選品,促使工廠備貨到海外倉,整合成為一個海外供應商,再跟海外“小B”客戶、電商賣家合作,如Shopee、Lazada賣家。
“我們認為這個嘗試是有機會的,隨著新型電商模式的發展,‘大B’客戶的需求會越來越小,而原來沒有能力到中國直接采購的中小客戶,也是我們拓單的對象。”他說道。
除了東南亞國家,慈溪優品館新模式還將在俄羅斯、中亞及東非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嘗試。當然,余雪輝指出,平臺還在跟慈溪家電工廠磨合,“工廠沒有現貨,從如何選品到生產多少臺,都要協商。”
盡管困難重重,余雪輝明顯感覺到,今年想進入跨境電商領域的工廠越來越多了,上半年還處于準備選品、生產、備貨周期,下半年慈溪家電產業帶上的跨境電商店鋪,正開始運營起來了。
屆時,隨著跨境電商的崛起,中國小家電產業出口,也會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迎來新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