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見習記者 | 高菁
界面新聞高級編輯 | 莊鍵
“相較于疫情前,今年工博會的人流量更大了。在疫情導致工博會停辦的三年間,有很多新的技術、產品誕生,大家都會比較好奇,想要來一探究竟。”
9月22日,一家參展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工博會)的工業機器人公司銷售人員告訴界面新聞記者。對他來說,觀眾數量的增加,也意味著潛在客戶會變得更多。
同一天,在工業機器人展區參觀的一位制造業從業者告訴界面新聞記者,他逛展的一大收獲,是發現了一臺具備視覺識別功能的工業機器人,能夠根據物體的不同形狀,把它們挑選出來并且歸類。“這項技術很有潛力,或許能對我的企業有所幫助。”該人士稱。
當天已是第23屆工博會開幕的第四天,參會人員依舊不少。受到疫情影響,這場工業界的盛會在2021年和2022年曾兩度停辦,這是其時隔三年再度召開。
根據主辦方的統計,本屆工博會展覽面積30萬平方米,共有2800余家企業參展。為期五天的展會上,發布了近千項新產品、新技術,展覽規模、能級和新展品均創歷屆工博會之最。截至工博會閉幕當天9月23日下午2點,到場專業觀眾20.5萬人次,較上屆同期增長6.89%。
工業機器人展區是工博會核心展區之一,占據了國家會展中心7.1和8.1兩個展館,展覽面積超過5萬平方米,吸引了發那科、安川電機等350多家產業鏈上下游相關企業參展。這也是全球范圍內規模最大、工業機器人領域企業參與數最多的展會,新品發布數量達到320項。
人機協作成為工業機器人展區的關鍵詞之一。有別于傳統的工業機器人,協作機器人可以與人合作,在多種制造業場景中得到應用。
優傲機器人中國區總裁徐奕臨稱,在該公司所處的工業機器人展區,就有超過20家公司推出了協作機器人產品。
“雖然這意味著競爭越來越激烈了,但也體現出大家都看到了中國市場對于協作機器人的需求。”他告訴界面新聞記者。
據咨詢機構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預測,到2026年,中國協作機器人銷量將接近10萬臺,市場規模將超過60億元。
在今年的工博會上,這家總部位于丹麥的公司展示了其新一代的UR20協作機器人,其有效載荷能力達到20千克,作業范圍可達1.75米,這是該產品首次在工博會上亮相。
同樣位于8.1館的發那科,展示了多款CRX系列的協作機器人產品,這些機器人采用白綠相間的外殼,有別于該公司工業機器人的傳統黃色用色,可用于裝配、焊接、上下料、檢測等不同工序。
另一家日系機器人巨頭安川電機,則主推針對鋰電池市場的人機協作。其展臺展示了一款人機協作電池盒焊接系統,可由協作機器人焊接電池殼,并通過軟件收集焊接數據,自主分析焊接質量。
工業機器人展區外,工業自動化是工博會的另一核心展區,其展覽面積超過7萬平方米,占據了會展中心的兩個展館。
數字化和綠色化,是該展區的兩大重要關鍵詞。
本屆工博會展出面積最大的公司西門子,就位于工業自動化展區,其展示面積為1000平方米。西門子在展會上宣布Industrial Operations X正式落地中國,將通過技術(IT)賦能運營(OT),實現高度自主的工業生產。IT指涉及計算機硬件、軟件、網絡和數據管理等方面的技術,OT指與實際物理運營相關的技術,兩者的融合將實現降本增效的成果。
臺達集團在工博會的展臺則以“零碳工廠”為主題,展示其低碳制造、智慧照明、能碳管理平臺等方案。
施耐德電氣同樣在展會期間主打數字化與低碳概念,該公司高級副總裁、工業自動化業務中國區負責人龐邢健公開表示,今年工博會現場人潮涌動,給他的印象很深,折射出市場對中國經濟的信心。
經歷新冠疫情沖擊后,全球制造業格局正在深度調整。在展示新技術新產品、助力工業經濟穩增長之外,今年的工博會也被賦予了維護國際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的重要使命。
因此,國際合作成為此次展會的另一大關鍵詞。
本屆工博會,共有來自全球30個國家和地區的企業參展,國際品牌參展比例增至30%,超越了在新冠疫情前舉行的2019年工博會。
參與本屆工博會的展商,既有來自德國、日本、意大利等傳統制造業強國,也有哈薩克斯坦、阿塞拜疆、古巴等首次參展的“一帶一路”國家。
其中,德國還在本屆工博會還專門設立了國家館,展覽面積近500平方米,奧迪、舍弗勒等27家德國工業巨頭及隱形冠軍作為聯合展商參展,展示該國制造業領域的先進技術及優質產品,以及中德產業鏈供應鏈協同合作的最新成果。
在當前國際局勢變亂交織,國際合作難度加大的背景下,中德兩國加強制造業等領域的合作,被賦予更為深遠的意義。
在出席工博會同期舉行的中德綠色制造大會時,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就提出,作為全球最大的兩個制造業國家之一,希望中國和德國攜手打造綠色制造合作伙伴,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共同分享各自能力,為全球可持續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他還引用了德國諺語“一個人努力是加法,一群人努力是乘法,”作為其發言的注腳。顯然,這句諺語不只適用于中德兩國的制造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