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委員會本周三啟動了一項針對從中國進口電動汽車的反補貼調查,以確定是否對其征收懲罰性關稅,目的是保護歐盟生產商免受國家補貼而價格更低的中國商品的影響。
據了解,此項調查可能需要長達13個月的時間來完成,最終決定除了對中國自主品牌汽車產生影響,或許還將波及在中國制造的非中國品牌車型,如特斯拉、雷諾和寶馬等。
歐盟委員會主席烏蘇拉·馮·德·萊恩表示,越來越多更便宜的電動汽車出現在全球市場,這些車的價格因巨額國家補貼而被人為壓低。這是歐盟最終考慮對中國電動車啟動調查的決定性理由。
“歐洲對競爭是開放的,但這并不是走向底線的競賽。”她表示。
法國歐洲事務部長洛朗斯·布恩、法國財政部長布魯諾·梅爾和英國貿易大臣凱米·巴德諾克表示認可這一看法。三人均認為歐洲需要確保自己的汽車工業能夠生存并繁榮。
歐盟委員會表示,中國在歐洲售出的電動汽車的市場份額已經上升到8%,并有可能在2025年達到15%。這一快速增長的市占率是由中國電動車相較歐洲車型普遍存在20%左右的價格優勢所致。
近年來,中國電動汽車(EV)制造商在全球市場上表現出色,尤其是在歐洲市場上的強勁表現引起了廣泛關注。中國電動汽車制造商從比亞迪到小鵬和蔚來,都在加大努力擴張海外市場。據中國汽車協會(CPCA)的數據顯示,中國的汽車出口在最近的幾個月中呈現出強勁的增長態勢。
該決定引發了不小的爭議。中國駐歐盟商會表示,它非常關注并反對該調查的啟動,認為電動汽車行業的競爭優勢并非來自補貼。而歐洲汽車制造商則認為,由于中國本土針對電動車的大量補貼,使得歐洲汽車公司面臨不公平的競爭壓力。
為了保持競爭力,歐洲汽車制造商意識到他們需要努力生產更低成本的電動汽車,并消除中國在開發價格更低廉的模型方面的領先優勢。
此次調查并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反映了全球范圍內對電動汽車行業補貼和貿易實踐的廣泛關注。
“美國的通貨膨脹削減法(IRA)也在電動汽車價值鏈上改變了游戲規則,”ACEA歐洲汽車制造商協會總干事西格麗德·德·弗里斯表示。
有分析人士指出,由于中國對電動汽車電池和相關供應鏈的控制,其在成本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洛基山研究所高級主管金斯米爾·邦德表示,中國目前已經停止了對電動車的高比例補貼。持續的價格下降也并不完全依賴于補貼,而是因為中國已經有了長期的產業政策所致。
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也在社交平臺發文稱,中國新能源補貼在2022年底已經完全退出,而且為了公平競爭,國家要求地方在2018年底開始就不能給新能源車補貼,規范市場秩序。
他個人堅決反對歐盟對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的評價,不是因為獲得了巨額的國家補貼,是因為充分市場競爭下的中國產業鏈競爭力強。“歐盟應客觀看待中國電動汽車產業發展,而不是隨意動用單邊經貿工具來阻止或提高中國電動汽車產品在歐發展和經營成本。”
在歐盟內部,也傳出不同的聲音。德國汽車工業協會代表認為,啟動調查需要更謹慎的決策,因為必須要考慮到來自中國的反應。“德國汽車公司目前在中國投資巨大,與中國的貿易戰可能使損失大過潛在的收益”。
今年上半年,大眾汽車公司宣布投資10億歐元在合肥建立電動汽車創新中心。隨后,大眾和其豪華子品牌奧迪分別宣布了與小鵬和上汽的合作決定。除大眾外,歐洲第二大汽車集團斯特蘭蒂斯也傳出了與零跑的合作傳聞。
中信證券最新研報指出,當前中國電動車并不以低價為賣點,競爭力來自于技術積累、質量控制、用戶體驗。當前歐盟對中國電動車的潛在政策、落地時間并未明確,其對中國電車產品海外競爭力保持樂觀,并看好中國汽車制造商出海實踐中探索出雙贏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