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張熹瓏
9月7日,香港首個利用內地職位大數據分析大灣區人才發展機遇和港人優勢的研究——《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產業發展與人才需求及香港專業人士發展機遇研究報告》發布。
該研究由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委托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開展,聚焦香港專業人士在大灣區的發展機遇。
從大灣區內地城市“十四五”規劃看,高端專業服務業是其發展重點。法律行業被提及最多,在七個城市的“十四五”規劃中均提及;其次為會計/審計行業,被六個城市提及;管理咨詢、人力資源、檢驗檢測認證、教育、建筑、稅務等被提及兩次。以上行業既是“香港所長”也是“大灣區所需”,利好香港求職者。
研究顯示,2013-2021年間,香港求職者投遞了超過27萬份簡歷。其中,2020年的簡歷投遞數量相較2018年增長約28%。
其中,求職者對“財務”崗位的興趣最大,占到整體簡歷投遞數的10.1%;其次為銷售顧問(6.2%)、視覺/交互設計(5.6%)等。分城市觀測,在深圳、廣州和珠海求職者投遞的崗位主要偏“服務”性質;而在佛山、東莞和惠州等其他六市,投遞數量靠前的均有“普工/技工”這一職位。
獵聘創始人兼CEO戴科彬告訴界面大灣區,對比2021、2022年,大灣區一級行業新發職位中,占比增幅最大的有兩個行業:電子/通信/半導體、機械/制造,“機械制造新發職位占比2022年上升到第三,這是大灣區的傳統行業,在產業的升級和轉型中,煥發新的活力。”
他指出,機械/制造在升級轉型中,新興科技領域的賦能作用愈加重要,體現在人才招聘上,“2022年機械/制造行業高科技、互聯網相關屬性職能的招聘中,新能源、半導體/芯片職位增長幅度最大,均超過75%,這兩類人才可以幫助行業向環保和集成化方向發展;IT互聯網產品、互聯網運營和人工智能類人才需求也在持續增長,可以促進機械/制造邁向數字化、智能化。”
薪酬方面,自2018年起,香港求職者初職薪酬對比大灣區九市求職者平均薪酬一直保持2000元/月以上的領先水平。但即便如此,仍與香港求職者的期望薪酬存在差距。
研究指出,多數受訪者表示到大灣區九市發展的最大誘因是更大的市場與更優質的就業機會,其他考慮因素還包括較大的政策支持力度、便于合作伙伴和客戶保持更緊密的聯系、更低的業務經營成本、更優質的住房條件和交通基建等。
深圳是最受香港求職者歡迎的城市,無論是灣區內地九市還是全國排名,深圳均名列首位。廣州在大灣區九市中排名第2,但全國范圍內受歡迎程度不如北京及上海。
大灣區內地受歡迎城市第3名的佛山,全國排名在第9名,落后于杭州、成都、南京、武漢;灣區排名第4、5名的東莞和珠海,全國排名在第11及12名(第10名為蘇州)。
2013-2021年間,香港求職者初職從事行業中,“證券/期貨”一直居首位,占比在2017年達到21.11%,2021年回落至12.43%。互聯網和咨詢服務兩大行業就職比例也保持穩定,2021年占比為11.90%和5.03%。
新興產業中,電子商務與投資/融資行業比重迅速增長,2021年達到2.91%和3.97%。法律服務和建筑設計行業也有了突破,在2021年占比均達2.21%。
政策支持、職業資格互認成為香港專業人士進入大灣區市場的關鍵因素。目前,香港律師可以通過粵港澳大灣區律師執業考試獲得在內地的法律職業資格。大灣區也正推廣香港建筑師工程負責制,前海、南沙、橫琴推出建筑備案后認可資格,前海還將認可范圍推廣到會計、醫療衛生、金融等領域。
香港律師會理事兼大中華法律事務委員會委員徐凱怡此前通過了第一批大灣區律師執業考試。她告訴界面大灣區,香港律師需要先經過培訓,再通過執業考試,這也是一個大開眼界的機會,“香港是普通法,內地是成文法,在陪審制度、法院制度等方面雙方有很大的不同,但其中也有很多包容性,也是一個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